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喜歡張雨生的人都很清楚,張雨生的每張創作專集都有一個完整的概念。
收錄了這首《河》的《口是心非》專輯,整體概念在於從各個角度對愛情進行摹寫,十首歌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
性愛,作為愛情的重要組成部分,肯定不能缺。缺了性愛,愛情的圖案便不會完整,他整張專集的概念就會傳達不全。而他藉由《河》,剛好使整體的概念表達完全了,可謂別具匠心。
有別於一般性描繪男女之愛的作品,這首《河》明顯更有內涵。
《河》可以說是張雨生將中國傳統文學中的“賦”,“比”,“興”手法,成功的運用於音樂的表達,將觀音山與淡水河的情狀與男女間的性愛纏綿結合為一。
所謂的“賦”“比”“興”,起於《詩經》的“六義”。具體講,“賦”就是鋪陳,隨物賦形,直歌其事。後世多用於“賦”這種文體,比如漢賦。而在這首歌中,有白描河的部分,這就屬於賦。
“比”——即比擬,託物言情,有顯有隱。代表如《楚辭》。這首歌借觀音山與淡水河之間的纏綿來比喻,擬人化男女間性愛的水乳交融,這是“比”。
而“興”——即聯想,因物起興,由此及彼。代表如《古詩十九首》。張雨生家住在淡水河的入海口,由所見到的觀音山與淡水河聯想到愛情,即為這首歌中的興。正尤如《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起興至“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至“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樣。
中國文學中“賦”“比”“興”結合的好的如唐人崔護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桃花”與“人面”的交相變化,產生千年不滅的藝術美感。而張雨生的《河》則以淡水河,觀音山與男女性愛之間的“似幻似真,亦實亦虛”營造美感,也足為一時之絕唱。
當然,這只是從歌詞上看創作。如果往更深處挖掘這首歌的原本,就更能體會張雨生在這首歌中匯聚的良苦用心了。
比如配器。在原作中,張雨生與黃中嶽的兩把電吉他,一左一右呼應式的對飈,用K哥的話說是“象徵了一種世代的交替”。張雨生有意地使用著一種老式的搖滾句型,顯然這是有特殊用意的。
事實上,他們的快意刷弦,那種恣肆的發揮,使得這首歌給人以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感覺。愛情有如“河”的潤化萬物一樣,有締造新生的能力,如浴火重生的鳳凰涅磐。那麼,這裡也用到了“比”的手法。
同樣,在人聲上,開始伴隨絃樂的輕吟淺唱到電吉他響起時的飈高音,直到那句被驚為天人的“這裡有愛”,這象徵了愛情由開始時相思的涓涓細流到熱戀中氾濫決堤時的狂瀾奔湧,這也是“比”的手法。
所以,這首歌是從很多方面入手,用“賦”“比”“興”將張雨生對於愛情,生命的覺悟熔於一爐。
其實,借河言情的在中國文學中有許多。聽這首《河》,讓人彷彿回到了曹子建的洛水之畔,感受那份迷離悵恍。又若來到徐志摩的康河之邊,品味那種戀戀不捨。
然而,與以上不同的是,《河》帶給人的還有一種澎湃的生命力的震撼,一種勃勃生機的力量。
此刻,林在山投入到歌境中,回味著和李孝妮美好的魚水之愛,唱的越發動情了,一直到最後的假高音上飆,直給三人聽到了頭腦過電、身體發酥的快感!——
……
魔咒緩緩退盡你笑的厲害~
天曾缺掉的角無非此等神采~
我將殘翼放下從河中走來~
你正頷首告知這裡~有愛~~~
有~愛~~~~~~~!
……
“鈴鈴鈴——!”
林在山一首歌唱完,他們組的倒計時鬧鐘正好鳴響!
李孝妮沉醉的都不想從這首讓她窒息的作品中拔脫出來了。
如果是在私密的空間,聽林在山給她唱這樣一首歌,她非得給林在山的衣服都撕爛不可!給林在山咬的滿身都是吻痕!她要和林在山共沐愛河!讓愛水氾濫!
劉欣悠則是完全聽離魂了。
她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聽林在山唱Live,還是在陽光普照下的拉普拉塔河岸邊聽清唱。
這感覺,就像做夢一樣!
林在山的歌聲彷彿將拉普拉塔河給唱倒流了!
一瞬間,天地間再無一物,就剩下了一個滄桑深情帥到了不可思議的神奇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