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右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了上平地造船法。甚至還要有專門用來給船舶下水的自航式浮船塢。半潛船、起重船。有點小野心的國家哪個不得有。
真的經過了解之後,胡文海才知道,前世看的那本網路小說實在是有些不靠譜。巨型總段造船法確實是一層窗戶紙,可同樣是捅這個動作,大概是比王寶強捅師孃可難多了。
但是鉅額資本投入進去了,是不是就一定能掌握了這個技術,實現產業升級?
這可未必,未來中國夠有錢了吧?可要搞微電子。華晶華虹還不是一樣只能跟在美日後面連年虧損著。
技術和管理雖然拍在資本後面,但仍然是實現產業升級的必要條件。胡文海搞出巨型總段造船法的技術也有大半年了,然而中船總公司在此之前卻始終遊移不定,難道是不知道這項技術好嗎?
當然不是,巨型總段造船法的優勢根本就是一目瞭然。讓中船遲遲沒有行動的,無非是體制問題。
八十年代國企的問題太大了,尤其是六機部原本連國企都不算,而是僅僅部改企三年。可也萬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不過是個三年的“新生兒”,哪怕不是白紙,總歸是有柴樹帆作畫的地方。
經過足足半年多的準備。中船才勉強做到了高層的統一思想。
統一什麼思想?無非是為了做大蛋糕,大家願不願意改變現行的體制。怎麼改變?答案明擺著。搞繡城模式。
內部兼併競爭,國企員工的勞務派遣化,打破大鍋飯甩掉社會三產包袱,盤活資產存量。說實話也真是多虧了中船如今的董事長是柴老,資歷夠高,一把手主導部改企轉型,而且眼看著就要退二線。
也只有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他才心無旁騖的去強力推動中船的內部改革。
說實話,胡文海對國企改革中乾脆出售企業並不反對。但尼瑪有些人的吃相則實在不要太過難看。
連續多年虧損到資不抵債的國企,就因為搞了個管理層收購,企業人員全然沒動,當即就實現扭虧為盈。
國資委裡都是一群瑪德智障吧?
國企就算要賣,那也是把虧損企業的領導們先都一腳踢出去,追究其經營不力的責任吧?然後資不抵債的乾脆破產,還有口氣的剝離債務合併到經營狀況良好的集團裡,最後能活下來的自然是資本雄厚管理良好、適應市場的托拉斯。
柴老最難的、也是貢獻最大的,就是要去打造這樣一個內部競爭模式。哪怕不能讓領導幹部們能上能下,起碼也要建立起經濟效益在企業內是第一話語權的環境。
就像以後國內主政一方的官員們,靠招商引資、靠gdp說話一樣。企業領導的評價,不看別的,起碼要讓企業利潤的權重佔到50%以上吧?
難嗎?真是難。哪怕以柴老的身份地位,在八十年代這麼搞也是一屁股坐到火山口上。
可也真是簡單,當胡文海一萬億日元貸款的訊息傳回國內之後,至少在表面上再也沒有人敢於反對這樣的改革。五十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到1991年蘇聯解體的時候,地圖頭戈爾巴喬夫念茲在茲的美國援助才兩億美元,可結果這點錢都還是美國人騙他的。
五十億美元規模的一萬億日元,這尼瑪真是能碾碎任何抵抗的終極力量。
就和國民老公泡野模那麼容易似的。
事實再一次證明,世界上沒有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是錢還不夠。
一萬億日元砸下來,這就是最大的主觀能動性。
“老巴,還愣著呢,出發了啊!”
“哎,來了來了!”
巴立德用沾了水的梳子前後又仔細的梳了梳自己的頭髮,這才依依不捨的從房間裡跑了出來。
這別說是出國了,他巴立德自小到大連在國內都沒有好好轉一轉過,又怎麼能不對發達國家的日本感興趣?這年月,出一次國,真是足夠在人前吹噓十年八年的豐功偉績。
海西造船廠在系統內不算大,可也不能說小。五千多人的廠子。放到所在的海州市裡也算出挑的廠子了。六機部那時候海西船廠日子過得就不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作為廠長的巴立德小日子也頗為舒坦。他家系統內關係不少,憑著這些關係,總能拿到一些計劃內訂單。
船廠不比其他小單位,拿計劃內物資總是相對比較容易。寶鋼出的船鋼不僅造船能用,放到市面上也是相當緊俏的貨色。
八十年代中國鋼產量不過區區四千六百多萬噸,連小小的韓國鋼產量都高達一千三百多萬噸。總量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