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突然發現,這篇發言有點像觀後感一樣,滿篇讚揚,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摻和喧譁的成分,但從《我心中的風琴聲》釋出後,我能下斷言了。”
“神秘作者,他是一名真正的國民大師,屬於韓國文學界的驕傲。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他能出任首爾大學的教授一職,我衷心地期盼他能到來。”
這篇全是讚賞與崇拜的言論沒有人敢忽視,一方面是因為發表人是首爾大學教務主任徐國俊所寫,另一方面則是這篇言論登頂在韓國三大報刊的首頁。
《朝鮮日報》、《中央日本》、《東亞日本》韓國三大最具權威性的報刊。不約而同地轉載徐國俊發表的言論,並且報道關於神秘作者的新聞,還有詳細地解說神秘作者的每一部作品。
而引起這般轟動的原因,相信韓國民眾都已經知曉,就是《我心中的風琴聲》爆發得實在太徹底了。
書中講述關於神秘作者的童年故事,一幕幕充滿天真的場景,彷彿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讓讀者難辨真假。
許多人讀著讀著就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跟著作者的步伐漫步在榆峙裡這個小山村裡面,偶爾回首一望時。會覺得身後有一個小女孩在追趕。
然後的然後,眼眶有種熱熱的感覺,定眼一看時,兩手依然捧著書本,可紙頁卻被浸溼。留下一個個圓形的溼痕。
原來,是流淚了。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滴下的而已。
這就是人們品讀《我心中的風琴聲》的感覺。明明很開心來著,卻總是莫名地想要哭,彷彿神秘作者的童年他們也能體味到——酸澀、心疼、想念……
無論學生、白領,還是成功人士,甚至是家庭主婦,每個人在閱讀《我心中的風琴聲》後。都是感概良多,無一不會感動。
因為故鄉與童年,每個人都有,而且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在《我心中的風琴聲》中看到了純真的童年。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感受到一種異樣的傷感,神秘作者應該是抱著傷感的情緒在寫這個故事的吧,雖然看起來很快樂。”很多學生讀後的反應。
“其實,身為教師,我們教導的只是學生,傳授的只是知識,但神秘作者傳播的卻是一種精神,還有社會意識,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他是一個國民教授。”這是學校教師的發言。
“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無比重要,首爾大學的教務主任徐國俊的邀請,作為家長的我們衷心地希望神秘作者能擔任教授一職。”韓國一眾家長的懇求。
這些言論不是誇大宣傳,而是網站、報社、電視臺等機構經過統計,羅列出的各個階層的主導意見。
韓國民眾對神秘作者的尊敬與崇拜達到有史以來的頂點,甚至超過當初《菊花香》爆發的高度,民眾已經無法容忍神秘作者繼續掩藏身份了。
原因很簡單,《我心中的風琴聲》此時引起的社會風潮實在太驚人了,擴散的速度與範圍不斷增快,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組織遊行,呼籲神秘作者公開身份與民眾見面。
在如此大勢下,身為作者的韓彬已是被捧為影響韓國的‘國民大師’和‘國民教授’。
媒體的宣傳、民眾的呼籲遊行、各大學府的衷心邀請……經過一系列事情的醞釀,韓彬的身份已經快到不得不公開的地步。
徐爸爸每天都要頂著莫大的輿論壓力,甚至有時候幾欲崩潰,很想將韓彬的身份說出來,但還得守口如瓶。
而韓彬也得知近期發生的情況,可他此時還不想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所以多次拜託徐爸爸儘量幫忙保守。
但是,民眾的搜尋能力出奇地強大,有一部分將注意力放在徐爸爸身上,從中尋找線索,經過大膽的猜測,得出一個富有想象力的結論——神秘作者有可能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偶像,韓彬。
不得不說,這個結論實在太有創造性了,很準確地將韓彬鎖定,但民眾卻提出了質疑,表示不願意相信這個結果。
因此,韓彬虛驚一場,得知這個訊息的時候,還無奈地以為身份曝光了,幸好被民眾否定了。
由《我心中的風琴聲》引起的風潮還在演變,短時間內還不會消停,儘管韓彬還是一如既往地選擇沉默,無奈這次造成的轟動有點收不住場了。
以徐國俊為首的一眾精英教授,金泰熙、文根英兩個偶像書迷,這些人會不定時地打電話給韓彬,不是開玩笑地討要簽名,就是邀請他擔任教授,因為他們知道韓彬的身份。
另外,還有一個隱藏很深的小傢伙也是知曉韓彬是神秘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