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公孫衍(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人,縱橫家。因曾任魏國犀首(官名),史書多以犀首稱之。(我看大秦帝國,一直以為犀首是人名。) 公孫衍最初出仕魏國,擔任犀首一職,在徐州相王時期主張明面與齊國交好、暗中交結楚國的策略。秦惠文王五年(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離魏入秦,被秦惠文王拜為大良造,在雕陰之戰中為秦國攻取魏國的河西之地。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離秦返魏,在陘山之戰中擊敗楚威王。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聯齊伐趙,攻取平邑、新城。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來聯合多國合縱抗秦,但效果不佳。次年張儀便相魏連橫。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魏國逐走張儀,公孫衍升任魏相。魏襄王元年(前318年),發動五國合縱伐秦的軍事行動,攻至函谷關,並拉攏義渠策應;但後來戰事失利,各國退兵。約魏襄王三年(前316年),因與田需政鬥失敗,被迫離開魏國出任韓相,並介紹田文擔任魏相,從而繼續合縱的戰略。韓宣惠王十九年(魏襄王五年,前314年),在岸門之戰中被秦軍大敗,標誌著其主導的合縱最終失敗。其後公孫衍回魏繼續擔任魏將,一說還曾二次入秦為官。晚年,在魏昭王三年(前293年)伊闕之戰後,奉命出使秦國求和。 公孫衍是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導的合縱聲勢煊赫,在戰國影響深遠。時人景春曾評價他:“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公孫衍是魏國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人。早在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稍前,公孫衍就已經在魏國為將,擔任犀首一職,曾請兵二十萬希望攻打齊國報仇。 魏惠王后元元年(前334年),魏國相國惠施主張“合齊、楚以安兵”,組織徐州相王,使齊、魏互尊為王,達成齊、魏的聯合。此時公孫衍建議魏惠王,明面上要與齊國交好,暗中交結楚國,這樣兩國都自恃有魏國的支援,必然開戰。齊楚大戰,魏國便能坐收漁翁之利,有望報馬陵之戰中太子申遇害的仇。魏惠王聽從了他的建議,而事態發展果然如公孫衍預料的那樣。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楚威王攻打齊國取勝,是為徐州之戰。 其後,公孫衍離開魏國,前往秦國為官,秦惠文王五年(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秦惠文王起用公孫衍為大良造 ,敗魏於雕陰(今陝西甘泉南)。次年(前332年)魏獻陰晉給秦求和,秦把它改名為寧秦。 秦惠文王七年(魏惠王后元四年,前331年),秦遣公孫衍大舉攻魏,首尾經歷兩年,攻取魏上郡雕陰,俘魏將龍賈,斬首八萬(《秦本紀》,《魏世家》作“四萬五千”)。這一役使得魏防守上郡、河西郡的主力,被秦一舉殲滅,前330年,魏國便將河西郡割讓給秦國。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張儀入秦,獲得秦惠文王的賞識。據錢穆推測,張儀可能奪走了公孫衍的官位,排擠公孫衍致其出走回到魏國。公孫衍重新為魏將,仍擔任犀首一職。同年楚威王攻魏,秦國以新得皮氏的“卒萬人、車百乘”,助公孫衍所率魏軍在陘山反攻楚國得勝,於是秦國因而得以順利地接收河西地區。 此時,魏國已經國力衰退。於是,公孫衍就想拉攏別的國家,靠聯合出擊取勝。 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公孫衍拉攏齊將田朌一起伐趙,大敗趙兵。首先他找到齊國名將田朌,動員其出兵一起進攻趙國,還說只要出兵五萬人,就可以很快打敗趙國。田朌認為他說得太容易了,恐怕以後會帶來大麻煩。公孫衍說,如果說得太難了,兩國的國君就不同意出兵了。等出兵之後,兩國國君見有危險,肯定會派兵增援的。後來果然如此,趙國被齊魏聯軍打得大敗。 當初,惠施主張“合齊、楚以安兵”。到了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齊、魏擊敗趙國以後,魏國又與韓、趙、楚修復關係。同年,魏惠王和韓威侯在巫沙會盟相王,會後一同並帶太子入朝於趙;過後不久,使魏太子嗣入質於齊,使魏公子高入質於楚。這樣,魏與韓、趙、齊、楚五國友好的態勢就形成了。 合縱趨勢的出現,引起了秦國的高度警覺。為防止齊楚魏合縱對秦國帶來的威脅,張儀軟硬兼施,極力破壞公孫衍的合縱策略。魏惠王后元十一年(前324年),他親自率兵攻取魏的陝,作為進攻中原的基地,同時築上郡塞,鞏固上郡的防守,欲迫使魏國依附秦國。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又與齊楚兩國大臣舉行櫱桑會盟,拉攏齊楚,從而破解了三國合縱。 在這種形勢下,公孫衍為了合縱,於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拉攏韓、趙、燕、中山四國,發起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