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 263年8月,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 魏軍具體進軍路線是:西路鄧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負責切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軍則主攻漢中諸城。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後,擊敗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鍾會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鄧艾則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 263年11月,蜀漢正式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統一的序幕。 三國後期,魏、吳、蜀並立抗爭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長變化而漸趨崩潰。 蜀漢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漢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247年至262年間,蜀漢經過將領姜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加上後主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竊弄機柄,朝政日非,民有菜色。262年侯和之戰,姜維軍大敗,死傷慘重。於是黃皓和諸葛瞻意圖罷免姜維,讓閻宇代替大將軍職位。姜維厭惡黃皓弄權,上書請殺之,劉禪不聽。姜維唯有避居沓中屯田,擁兵北防。朝政內外產生嚴重分歧。至此,蜀漢的基礎已大大動搖。 此時吳國,因孫權死後內爭迭起,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多次攻魏也多以失敗告終。吳國的實力大大削弱了。 而魏國自明帝曹叡駕崩後,八歲的齊王曹芳為繼位為傀儡皇帝,先是曹爽專政,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獨掌大權。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並意圖代魏。司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勢力,籠絡士族,同時,他們還注意招攬人才,移民實邊,沿用曹操的方法,推廣屯田,興修水利,使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對外上,名將鄧艾數次抵禦姜維的北伐軍,司馬昭也在壽春平定了諸葛誕的反叛。 然而260年甘露事變,賈充指使成濟公開弒殺魏君曹髦,一方面司馬氏得以進一步掌控曹魏朝堂,另一方面此悖逆惡行也讓司馬氏失去輿論和人心支援,延緩了司馬昭禪代的步伐。此刻司馬昭急需一場對外的大勝,尋求政治上的突破,洗刷汙點,為篡位累積資本。 262年,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蜀漢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再滅東吳,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朝內群臣皆言反對,鄧艾更是數次上書稱未到伐蜀時機。惟獨司隸校尉鍾會鼎力支援,並與司馬昭一同“籌度地形,考論事勢”。 為此,魏國任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為伐蜀作準備。同時揚言要先攻吳,以迷惑蜀漢。姜維聞訊,忙把情況上報給後主劉禪,建議派兵把守陽安關口(即陽平關,今陝西寧強西北)和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的橋頭,作好防備。但後主聽信黃皓的鬼巫之說,以為魏軍不會進攻,不理會姜維的建議,也不讓朝內群臣知道此事。 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分兩路從斜谷、駱谷進軍漢中。(資治通鑑採取兵分斜谷,駱谷,子午谷三路的說法)。 劉禪聞訊後,忙命廖化增援姜維;派張翼和董厥到陽安關口防守鍾會軍。9月,魏軍全面發動攻勢,蜀國方面依照姜維的佈防計劃,命漢中的蜀軍不得戰鬥,退至漢樂二城駐守。鍾會派李輔進攻樂城的王含、荀愷進攻漢城的蔣斌,自己則帶兵攻陽安關,派胡烈攻關城。魏興太守劉欽由子午谷出與魏軍主力會師。關城守將、關中都督傅僉想堅守,但部將蔣舒因被降職而懷恨在心,建議傅僉出戰。趁傅僉出戰之時,蔣舒投降魏軍,傅僉奮戰而死。此時蜀漢除了柳隱堅守的黃金城與漢樂二城,漢中的多資料點已被攻下。鍾會聽聞魏軍已得重鎮關城,獲其庫藏糧谷,於是留下兩萬兵力圍住漢樂二城,領東路大軍長驅直入,直逼劍閣。鍾會又發告《移蜀將吏士民檄》勸蜀地軍民投降。 西路軍也同時展開攻勢,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欣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的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