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隋唐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幾個世家大族,被人稱作五姓七望,可以說隋唐時代就是一個世家大族輪流掌權的發展史,五姓很好理解,五個姓氏的意思,那麼何為望? "望"所說的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望是指某一地域範圍的名門望族。所謂五姓七望,實際上說的是在七個郡中的五個姓氏。 五姓七望,又作五姓七族。隋唐時代是身份制的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為尊貴。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族。 七望 隴西 位於隴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隴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巍巍隴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隴西李氏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或是出於忌吊,唐朝廢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為大唐李姓的標誌為世人所銘記。 趙郡 北魏太和年間設殷州,治所邢臺隆堯,北齊時期更名趙州,治所仍位於邢臺隆堯,隋代時期更名趙郡,治所遷徙至趙縣。 隋朝,文帝進行了行政建置改革,把南北朝以來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 改為州縣兩級制,其後,又改為州、縣兩級制。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趙州更名趙郡,治所遷徙平棘(趙縣)。一直到唐武德初,罷趙郡為趙州。入唐為趙州。 清河 漢高帝置郡。後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青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改為清河是我國張姓、貝姓、房姓和崔姓發源地之一。 遠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主的齊桓公佔領了這一帶,把甘泉改名貝丘,為齊國屬邑。戰國七雄相爭,貝丘地方為趙國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後滅齊統一中國,定天下為三十六郡時,將貝丘舊地劃出一部,另建了一個厝縣,歸鉅鹿郡管轄,一直到漢朝。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據《戰國策》說,張儀遊說趙國"奉告齊使,興師渡清河",就是指貝丘的清水河。漢朝初年,把原來厝縣地從鉅鹿郡分出來,以境內清水河為名,建立了清河郡。國,移治甘陵(今臨清東)。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張金稱、高金達起義於此。 博陵 概況: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安平縣、深州市、饒陽、安國等地。 博陵一名的確在諸多人中還是頗有歧義的。歷史上究竟有幾個博陵,博陵到底指的是哪兒,還真是件一時說不清楚。中學課本中的註解,博陵在今河北定縣。而如今的蠡縣、博野、安平、深州、定州等地的街區、店面等,多有冠以“博陵”之名者。是博陵崔氏的發源地。 范陽 范陽是中國古代的地名和行政區劃名。范陽在歷史上所轄區域多有變動,約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從唐大曆四年(769年)起,所謂“范陽”則僅限於涿州范陽縣,為涿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州市。 廣義上的范陽有時和幽州通用。 范陽一帶是歷史上很多名門望族的發源地。兩晉時期,北方許多望族南渡後,其中相當一部分仍稱范陽為祖籍之所在。 其中主要有: 1.盧姓,其中北魏時期的名門望族范陽盧氏即出於此。在今河北省涿州市有盧氏宗祠。 2.鄒姓、簡姓、燕姓的堂號為范陽堂,即來源於此。 3.苑姓、邵姓。 滎陽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為姓,以故地滎陽為郡望。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歷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太原 在今太原一帶有秦置晉陽縣。以後迭為太原郡、幷州治所。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歷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毀於戰火。 晉陽古城東西長約4500米,方位為北偏東18°,面積約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晉陽古城遺址發現數段城牆和三座小城遺址。近年還發現建築基礎、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發現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區還發現有天龍山石窟、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