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盧植(?-192年),字子幹,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東漢末年名臣、經學家。 盧植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成為鄭玄、管寧、華歆的同門師兄。曾先後擔任九江郡、廬江郡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後與馬日磾、蔡邕等一同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盧植被授為北中郎將,率北軍五校將士與張角交戰,將其圍困在廣宗。後被宦官誣陷下獄。皇甫嵩平定黃巾後,推功於盧植,使其復任為尚書。權臣董卓企圖廢黜漢少帝時,百官無人敢有異議,唯有盧植挺身抗辯,險遭董卓殺害。因蔡邕等人相救,僅被免官,隱居上谷軍都山。後被袁紹請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盧植去世。臨終時僅著一件單衣。唐代時配享孔廟,北宋時被追封為良鄉伯。 盧植為人剛直,文武兼備,曹操稱讚他“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27]。元人亦認為他“挾幽朔之氣,高壯質烈力與寇角,以衛君存國為己任”,勇氣堪比古時的“賁育荊諸”。白馬將軍公孫瓚以及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為盧植門下弟子。盧植身後,范陽盧氏後來也成為魏晉隋唐的大族。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佚失。 盧植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性格剛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志向,不喜歡做辭賦,能飲酒一石。他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並引薦鄭玄為同門。盧植博古通今,喜歡鑽研儒學經典而不侷限於前人界定的章句。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多年,從未為此瞟過一眼,馬融由此對盧植非常敬佩。 盧植學成之後,返回家鄉涿縣教學,門下弟子有劉備、劉德然、公孫瓚及高誘等。 建寧元年(168年),竇皇后之父竇武因為援立漢靈帝劉宏即位有功,被拜為大將軍,開始掌控朝政,當時竇武想要為其族人封爵,盧植以布衣身份上書給竇武,勸阻竇武封爵,而竇武不聽。後來竇武在當年九月辛亥發生的政變時,因走漏訊息政變失敗被殺。 此後,州郡屢次徵辟盧植,他都不應。直到建寧(168年-172年)年間,被徵為博士,才開始步入仕途。 熹平四年(175年),揚州九江郡蠻族叛亂,朝廷認為盧植文武兼備,於是拜他為九江郡太守。盧植到任後,很快便平定叛亂。之後,盧植因身體健康原因而辭職。 同年,由蔡邕、張馴等人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得到朝廷批准,並將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學門口,史稱“熹平石經”或“太學石經”。盧植上書自薦,參與編修。 後來,廬江郡發生蠻族叛亂,朝廷因為盧植在九江郡擔任太守時,對當地人有恩威信義,於是拜其為廬江郡太守。盧植深知為政之道,在廬江為政清簡,只是按照大原則辦事而已。 一年多後,盧植又被召回朝廷擔任議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說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史稱《東觀漢記》)的工作。但靈帝認為寫書不是緊要的工作,便又拜他為侍中、尚書。 光和元年(178年)二月一日,天空發生日食。盧植就此上書,陳說政要,提出八策: 用良:讓州郡核舉賢良,隨才任用。 原禁:對黨錮之人多加赦宥。 御癘:安葬無罪被害的宋皇后的親屬。 備寇:優待侯王之家,以防變亂。 修體:徵召如鄭玄之類的有才德之人。 尊堯:按時對郡守刺史進行考績。 御下:杜絕設宴請託之類的惡習,責成有關部門辦好薦賢之事。 散利:建議劉宏不再蓄積私財。 但靈帝並未採納盧植的建議。 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太平道教主張角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天下有八州響應,朝野震動。經四府(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靈帝便拜盧植為北中郎將,命護烏桓中郎將宗員任其副手,率領北軍五校(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的將士,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 盧植連戰連勝,迫使張角率軍退守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率軍包圍廣宗縣城,並挖掘壕溝,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城。而這時,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檢查工作,有人勸盧植向左豐行賄,盧植拒絕。左豐沒討到半點好處,於是懷恨在心,六月,左豐返回雒陽後,向靈帝進讒言說:“臣看廣宗縣城很容易攻破,盧植卻按兵不動,難道他是想等老天來誅殺張角嗎?”靈帝大怒,下詔免除盧植的職務,並用囚車押送回雒陽,判處無期徒刑(減死罪一等)。朝廷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在冀州平定黃巾軍,但董卓戰敗獲罪。 同年八月,由左中郎將皇甫嵩統率的另一支政府軍已平定兗州東郡黃巾軍,朝廷則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皇甫嵩不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