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晚,當所有人都離開的時候,李承乾便劃開了系統光幕,做好明天的準備。
當他劃到字典那一欄的時候停了下來。
那麼接下來要推廣漢字的讀音的統一,所以就要用到拼音,所以,他準備兌換出字典來使用,這樣的話,可以省掉不少改革時間,可以更加迅速到達他想要的結果。
為什麼要推廣拼音?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來注音。這樣便先後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於漢代。這一點在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表現的尤為突出。《說文解字》中對漢字的讀音常常說“讀若某”或者“某聲”,就是這種情況。例如《說文》中的“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
後代的經學家把這種方法說成“音某”,也是同一個意思。比如唐代陸德明編寫的《經典釋文》有“拾,音十”。直音法雖然簡單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侷限性。有時候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音字的情況,比如“丟”字,我們找不到同音字來注直音;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漢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難懂、難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這是違反學習原則的。
另一種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聲”。“刀”是平聲字,“到”是去聲字,單用“到”來對“刀”字注音是不準確的,因此必須找到“到”字的聲調改變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讀音。
同樣的,這種注音法雖然比直音法有所進步,但是由於需要改變聲調,然後才能讀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還有一種注音法,就是我們熟知的反切法,又稱反音、切。反切法自東漢到清末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對漢字標音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可是這些標音都不怎麼樣,有時候一個音被讀錯讀失,這樣對於教育上的阻礙可謂是十分之大。
因此,李承乾想對這二百來人進行特別訓練,相信這些文人們可以知曉拼音,使得教育可以更好的實行。
光幕前閃過一行資料。
中華字海:收錄漢字,十積分本
康熙大字典:收錄漢字,五積分本
新華字典:收錄漢字,一積分本
簡化字典(繁體):收錄常用字3500字,一積分十本
這麼簡單的問題,李承乾是想都不用想,直接選了最後一個簡化版的字典,收錄常用字3500字,他知道,這樣就足夠了。再多字,估計也是用不著,除非用來考古之用。至於一些生僻字,他也不想去標準化。
並且手一劃,劃到了本的數字,確定一點,刷的一下,在他面前直接出現了大量的紅色字典,嘩嘩嘩的,一萬本字典出現在他的眼前,這些字典的印刷十分精美,比現在任何書都要精美。只是名字上僅有二字,字典,也無品牌名。
如此巨大的動靜直接驚動了在外面的薛仁貴。
薛仁貴慌張的叫道:“太子殿下!怎麼了?”
李承乾道:“無事,只是打翻了東西!”
看著還如雨下的字典,他可不能讓別人知道,這些東西是從天而降的。
字典雨下了一會之後,他隨意翻開一本,看著裡面熟悉的排版,裡面的字全是繁體的,但他也看得懂,甚至於,他可以將整一本字典的字一字不落的全背出來。
誰讓他有才子能力呢?
“那麼接下來是教他們拼音了。”
可是問題來了,二百多人,他要花多少時間去教導他們?當時他學拼音的時候,可是學了好久才學會,何況這種新東西對於這些人來說,那簡直是難得不得了。
所以他得想個教學辦法才是,就算他擁有才子能力,也不能很快的教學會他們啊,畢竟這要看個人領悟。
用什麼辦法呢?
正當他思考之中,系統來了提示。
“親愛的宿主,系統檢測到您需要授業能力,請問,是否兌換並啟用授業能力(初級)?”
李承乾一想,這系統十分智慧,什麼授業能力?告訴我,快些!
系統直接來了個提示道:這是一個可以讓你成為名師之能力,可以短時間內教導一無所知的人民學會某種東西。
“這麼好用?那不正好?多少?”
“5000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