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單兵火箭筒和迫擊炮 (第1/2頁)
一隻小牛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提到單兵火箭筒和迫擊炮,自然就要追溯到它們的發展史了。
單兵火箭筒其實早在二戰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雛形,當時盟軍為了對抗重型裝甲目標,就常常使用一種名為"無引導導彈"的簡易火箭彈進行突擊。
這種火箭彈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它主要由一個燃料箱和一個折射式火箭發動機組成。點火之後,高溫高壓的燃料會透過噴管噴射而出,產生反作用力從而推動彈體向前飛行。
雖然它的體積較大、重量也不輕,但那種砰砰作響般的衝擊力,卻足以擊穿坦克或城牆建築上的射擊孔。
當時的盟軍士兵們就手持這種笨重的"無引導導彈",頂著炮火對著德軍的重型裝甲目標猛烈射擊。
只要彈體能精準命中目標,在那種近乎火山爆發般的衝擊力下,即便是最堅固的裝甲也將不攻自破。
可以說,這種初級的單兵火箭筒就是未來反坦克武器的開山之作。
不過由於當時的技術所限,這種"無引導導彈"的射程較短、精度較低,因此只能用於近距離襲擊。
直到戰後一段時間,隨著新型火箭發動機和制導系統的出現,單兵火箭筒的效能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有了航跡跟蹤制導和熱像儀遠端瞄準,它的射程可達數公里,命中精度也大為提高。在現代反恐戰爭中,這種火箭筒更是成為了突擊分隊的"利器",只需一枚火箭彈就能精確摧毀裝甲目標。
至於單兵迫擊炮,它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當時雙方為了對付敵方的壕溝陣地,都在瘋狂研發一種新型的迫擊武器。
與坦克大炮兇悍的火力不同,迫擊炮的特點是將迫擊炮彈高高拋射到空中,從容器頂部壓迫而下,從而克服了平射炮的射界死角。
只需在敵方陣地上空投射一枚迫擊炮彈,那種筆直高拋的炮擊軌跡,就足以將堅固的陣地化為火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種迫擊炮的原理得到了迅速發展。
許多國家都開始大量裝備各種型號的迫擊炮,用於對敵方人員或者設施進行襲擊。
二戰期間,漢斯貓在重型迫擊炮上做出了突破性創新,還配備了專門的觀測車輛協助瞄準,將迫擊炮的射程和精度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之後,隨著各種先進技術的運用,如鐳射測距、自動化瞄準等,迫擊炮的射程和精度再次獲得了大幅提升。
從60年代開始,迫擊炮就成為了各國陸軍的標配火力支援,在密集城市環境中尤為實用。
然而它的射程和攜帶性一直是其最大的缺陷,這也正是趙陽準備要改變的地方。
可是在60年代初的種花家軍隊中,無論是單兵火箭筒還是單兵迫擊炮,都還處於相當落後的狀態。
當時單兵最多隻配備有一種極為簡陋的反坦克火箭筒RPG-2,它的底箱就是木質結構,射程只有150米,屬於真正的近程武器。充其量只能對付一些輕型裝甲目標,面對重型裝甲目標就顯得無能為力了。
至於迫擊炮,當時種花家陸軍裝備的只是60毫米的M1942式迫擊炮。
這種炮體完全採用鋼鐵製造,才僅僅重達40公斤就已經相當笨重了。
炮口雖然火力猛烈,可惜射程也僅有800米左右,遠不如後世的迫擊炮先進。
而且它缺乏任何先進的瞄準和引信系統,射擊精準度極低,真打起來肯定會浪費無數炮彈。
更重要的是,這種60毫米的迫擊炮系統根本無法做到真正的單兵攜帶使用。
整個炮體就已經夠笨重了,再加上彈藥和瞄準器等配件,一個普通士兵根本無法獨自運用。
所以在當時的種花家軍隊中,它只能作為營連的火力支援武器使用,單兵可攜帶性完全無法實現。
幸運的是,趙陽手頭正好有這兩項技術的詳細資料。
在系統賜予的科技庫裡,不但有單兵火箭筒和單兵迫擊炮的結構原理圖,甚至還包括了它們最先進的工藝流程和生產方案。
憑藉著這些前所未有的資料做支撐,趙陽立刻著手進行了再研發工作。
他清楚,要想配合資訊化作戰體系的需求,這兩件裝備就必須做出創新。於是趙陽開足馬力,連續工作了三天三夜,終於將它們推陳出新,煥發出了全新的風采。
新型單兵火箭筒最大的突破,就在於極大縮小了體積和重量。
趙陽在設計時採用了先進的碳纖維複合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