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鷹醬的反導系統 (第2/3頁)
一隻小牛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早在 1946 年,鷹醬陸軍就啟動了"耐克"專案,研究用導彈攔截導彈的可能性。
1953 年,"耐克 b"型導彈試驗成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導彈成功攔截來襲目標。
1956 年,鷹醬正式將反導系統列為重點專案,投入巨資研發。
1963 年,世界上第一套反導系統"耐克-宙斯"問世,部署在鷹醬北達科他州的大福克斯導彈基地。
它配備大型相控陣雷達,用以搜尋和跟蹤來襲導彈;同時發射核彈頭,在太空引爆,藉助衝擊波和中子流,摧毀目標。
不過,"耐克-宙斯"體積龐大,造價昂貴,可靠性也不高 鷹醬國防部最終否決了進一步部署的計劃。
,!
1967 年,鷹醬開始研製新一代反導系統"哨兵"。
它吸取了"耐克-宙斯"的教訓,採用分散式的雷達和攔截彈,小型化,機動化,可以大範圍佈防,保護更多目標。
1969 年,"哨兵"改名為"保護者",正式列裝。
但由於《反導條約》的限制,該系統一直規模很小,部署在大福克斯導彈基地附近,只保護鷹醬的洲際導彈發射井。
儘管如此,它畢竟是鷹醬第一套真正意義上服役的反導系統,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
進入 80 年代,鷹醬掀起了"戰略防禦倡議"(sdi)的高潮。
1983 年 3 月,鷹醬總統在電視講話中,正式提出了 sdi 計劃,又稱"星球大戰"計劃。
它的目標,是用部署在太空軌道上的衛星,採用鐳射,粒子束等定向能武器,在導彈升空的助推段就將其摧毀,從而構建一個"不透水"的反導防線。
這是一個異常宏大的構想,計劃投資高達 1000 億美元以上。
然而,由於它在技術上難度極大,所需經費也遠超預算,最終 sdi 計劃沒能完全實現 但它推動了。
一系列尖端技術的發展,如紅外探測 動能攔截等,為後來反導系統的進步奠定了基礎。
進入 90 年代,隨著《反導條約》的廢除,鷹醬重新啟動了反導的步伐。
1991 年的海灣戰爭,讓鷹醬清楚地認識到反導的重要性。
戰爭中,薩達姆發射的"飛毛腿"導彈,雖然沒有造成太大傷亡,但其政治和心理影響卻不可小覷。
鷹醬決心加快反導系統的建設,重點發展戰區反導。
1993 年,鷹醬啟動"戰區高層防禦"(thaad)和"愛國者"pac-3 導彈的研製工作。
前者是一種末段高層攔截系統,具備大氣外攔截能力,填補了此前系統的空白;
後者則是"愛國者"導彈的最新改進型,可以在末段直接碰撞摧毀來襲目標,攔截精度大為提高。
1998 年,鷹醬國會正式透過《國家導彈防禦法》,要求儘快部署一套國家導彈防禦(nd)系統,保護鷹醬本土免受彈道導彈襲擊。
2001 年,新總統上臺後,反導努力進一步加速。
2002 年,鷹醬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為反導掃清了障礙 此後,反導支出連年飆升,到 2005年,已佔據五角大樓近一半的武器採購費用。
一系列反導專案,如中段防禦(gd) 海基中段防禦(s-3)也紛紛啟動,鷹醬反導體系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總的來看,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鷹醬已經初步構建起一個多層級,立體化的反導防禦網路,覆蓋戰略反導和戰區反導,貫穿助推段 中段和末段防禦。
具體來說,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一是地面部署的 gd 系統,用於攔截來襲的洲際彈道導彈。
目前,鷹醬在阿拉斯加的福德格里利和加利福尼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共部署了 44 套 gd 攔截彈,初步形成對本土的防護。
二是部署在宙斯盾艦上的 s-3 導彈,用於洲際導彈的中段攔截。
s-3 採用"hit to kill"(直接碰撞摧毀)技術,可以在大氣層外精確攔截來襲目標 而且它可以藉助宙斯盾艦的機動性,靈活部署,大大擴充套件了反導的作戰半徑。
三是世界各地分佈的預警雷達網,包括位於格陵蘭約翰牛等地的 x 波段雷達,既可以監視和跟蹤來襲目標,也可以為攔截導彈提供製導。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