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洲際巡航導彈 (第1/2頁)
一隻小牛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個念頭在趙陽腦中閃過,令他頓時兩眼放光。
說起來,這玩意可是戰略導彈家族中的"扛把子":
和慣性飛行的彈道導彈不同,巡航導彈裝備有先進的噴氣發動機,能在大氣層內持續飛行,靈活調整航向;
同時,它還擁有隱身外形和地形匹配系統,能夠緊貼地表飛行,規避敵方雷達的監測
正是憑藉這些先進技術,巡航導彈才有了超乎尋常的機動性和突防力
"要是把核彈頭和洲際技術都用上,那還不是無往不利?"
說起巡航導彈,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
它是繼彈道導彈之後,另一種主要的戰略武器。
和彈道導彈靠火箭發動機,慣性飛行不同,巡航導彈主要依靠自身的噴氣發動機,在大氣層內巡航飛行,可以靈活調整航向和高度。
一般來說,巡航導彈體型較小,外形俯衝,便於隱蔽攜帶;同時還裝備有地形匹配,複合制導等先進系統,能夠自主規劃航線,避開敵方防禦。
正是憑藉這些獨特優勢,巡航導彈才被公認為是一種"隱身的空中鬼魅",具備超強的突防能力。
當然,常規巡航導彈的射程有限,一般在數百公里左右, 要飛得更遠,就必須配備更加先進的技術。
於是,洲際巡航導彈應運而生。
顧名思義,這類導彈的射程可以跨越大洲,從一個大洲飛到另一個大洲,直搗敵人的心臟!
不過,想要實現如此超遠端飛行,難度可不小。
不僅對導彈本身的發動機,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導航 控制方面,也需要諸多尖端技術的加持。
具體來說,洲際巡航導彈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大型化的機體設計,全長十幾米乃至數十米,翼展也在十米以上,以降低空氣阻力,提高飛行效率。
其次是採用渦扇,渦噴等先進發動機,推力大,油耗低,能在稀薄空氣中長時間巡航。
第三是裝備精確制導系統,比如衛星導航, 光纖陀螺,地形匹配等,可實現自主攻擊,大幅提升命中精度。
此外,先進的隱身技術,以及防護系統,也是洲際巡航導彈的標配。
可以說,它集合了航空、航天、電子、材料等諸多尖端技術於一身,堪稱現代科技的結晶!
不過,也正因為技術門檻高,研製週期長,洲際巡航導彈一度成為只有超級大國才玩得起的"遊戲"。
早在50 年代,鷹醬和毛熊就開始了激烈的角逐。
作為最早吃螃蟹的,要數鷹醬的"斯奈克"巡航導彈?
這款導彈研製始於 1946 年,可以說是洲際巡航導彈的鼻祖。
它全長 21 米,翼展 12 米,外形酷似一架沒有駕駛艙的飛機。
動力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渦噴發動機,理論射程可達 8000 公里?
不過,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斯奈克導彈在研製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
首當其衝的,就是複雜的導航系統,為了實現遠端飛行,工程師們幾乎用盡了所有的辦法:
地形匹配,星光導航,甚至用攝像機不斷拍攝地面,用以修正航向……
結果導致整個導彈體型龐大,重量超過 18 噸,油耗奇高。
再加上發動機本身的原因,實際射程只有 3000 公里出頭,遠不及預期。
更致命的是,它的發射準備時間高達 15 天!一旦開戰,根本來不及使用。
所以,儘管斯奈克耗資 4 億美元,歷經十年才研製成功,最終也僅僅部署了 13 枚,很快就被下馬了。
相比之下,毛熊的洲際巡航導彈則更加務實?
1954 年,他們開始研製"布拉"導彈,目標是打擊鷹醬本土。
和鷹醬重視技術創新不同,毛熊人在設計中儘量採用成熟的方案,力求快速形成戰鬥力
布拉導彈全長 24 米,翼展 13 米,重量卻只有 12 噸。
它同樣採用渦噴發動機,但噴口經過了特殊設計,降低了油耗,續航里程達到了 8000 公里。
在導航方面,毛熊選擇了當時已經成熟的"天文慣性"制導,雖然不如鷹醬的花哨,但勝在可靠省事,誤差也能控制在百米以內。
得益於這些設計,布拉導彈很快完成了試驗驗證,1957 年,第一批就開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