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且山總能找到合適的宿營地。他們第一天在山丘半坡找到的那種地方,是挑空的山崖下如一間房屋大半開放的石窟,這片山地裡雖不是隨處可見,但只要路走得足夠遠,幾乎每天都能發現。
這一帶的山也有很深的山洞以及複雜的孔隙,但丁齊不會找這種地方宿營,有天下午他們倒是進了一個很大的山洞,曲曲折折走到一個很大的洞廳,隨即退了出來。那裡面的氣味很難聞,地糞便成堆,不用抬頭看,知道洞壁掛滿了那種夜間活動的白翼龍。
這裡的黑夜是如此深沉,想必很多動物也是躲在洞穴,所以宿營地最好還是選擇在一眼能看清楚的地方,以避開未知的危險。還好總能找到這樣的地方,這不得不是幸運。
夜間宿營的時候,丁齊於定坐也曾與這些山岩下的石窟“溝通”。山洞又不會話,怎麼能與人交流呢?這用語言不太好解釋,是一種感覺。
如冊門入微術,想入門要將手的東西看成是活的。而修煉方外秘法,便講究與天地共情,哪怕不用“心靈感應”這個詞,這也是種心理現象。
當方外秘法修為到達興神境,這種感覺更是明顯。感受天地的意志,首先要感受周圍環境的氣息,山洞不會話,但感覺彷彿卻能告訴你什麼。
這是純粹的精神體驗,丁齊彷彿穿越時空看到了很久之前。如果當年真有五萬太平軍進入了琴高臺,那麼也會散落在這個方外世界不同的地方,恐怕到處都有。在這樣的環境下,首要的生存任務是尋找合適的宿營地,並做好長期堅守的準備。
但天然的宿營地哪有那麼好找的,成建制的軍民可以快速集結,然後根據地勢自己建造一些適合臨時宿營的地方,如在山坡的岩層下挖出一個個這樣的空間來。他們為什麼不去尋找平原或村莊?因為那時候根本沒有村莊啊,山的人也不知平原在何處。
今天在高坡看見的田地和村莊,應該是那些太平軍殘部走出崇山峻嶺之後對環境進行改造的結果。而在他們來之前,平原應該也是原始叢林吧。
像四不像這種擅於奔跑的大型食草動物,其實平原更適合它們生存,如今卻只能在深山裡見到,還不是因為適合開墾與居住的平原都讓人類給佔據了。丁齊坐在石龕與石壁共情,可能是一種感應也可能是一種猜測,他認為山這些宿營地是前人留下的。
丁齊正在閉目沉思,又聽孟蕙語問道:“一百六十公里,師父怎麼能記得這麼清楚?”
丁齊睜開眼睛答了兩個字:“心盤。”
方外秘法以觀身境入門,而觀身境的修煉首先從“心冊”開始,由“心冊”到“心界”,其實借鑑的是丁齊所學的心理學技巧以及風門心盤術入手功夫。身心是一個世界,與身處的世界共情,才能去體會與感應另一個世界,然後寄託心神祭煉手之物,以突破入微境。
景石相當於一把開門的鑰匙,能夠感應到方外世界之後,在平常時刻保持這種狀態,將景石視做那個世界,這是寄託心神祭煉的過程。只要做到了,接下來的事情變得簡單,拿著景石走進去是了。
修煉到隱峨境,其實是鍛鍊了清晰的自我意識,同時伴隨著那妙不可言的神識出現。景石已不必拿在手,它與身心一體,是屬於“我”的一部分。
進一步修煉到興神境,是真正的與世界共情了,相當於自我意識的延伸與再發現。方外秘法與世間流傳的其他秘術不同,伴隨著修煉丁齊能感覺到所謂法力的增長,但它本身並不追求什麼神通法力,只為探尋與發現方外未知。
其實每一層境界的修煉都可以是無窮無盡的,如觀身境、如入微境,算沒有突破下一層境界,也可以繼續修煉下去,掌握得越來越純熟。
琴高臺是如此之廣大,丁齊眼下尚無法影響與感受整個世界的意志,但並不意味著他沒有突破興神境,也不妨礙他繼續探索更高的境界。
那麼方外秘法修煉到興神境之後,下一個境界是什麼?丁齊已經給它起了個名字,還是借用江湖八大門的秘術,稱之心盤境。他甚至隱約有一種感覺,在琴高臺找到出去的門戶,恐怕關鍵在於能否將興神境修煉圓滿,並突破到下一層境界。
這二十多天的路途,丁齊其實一直在修煉,他在凝鍊心盤。雖不知整個琴高臺的景象,但只要走過的地方,都會在元神清晰的呈現,像一個正在展開的世界,又像一幅立體的時空圖景。
等到走出崇山峻嶺,丁齊才發現他們兜了這麼大的圈子。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知道水流會在山拐多少個彎,他們也不能在山野漫無目的地亂闖。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