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薯片是什麼東西?
這是土豆,又不是番薯,為何叫薯片,不應該叫土豆皮嗎?
朱棣一臉迷茫,發出了疑問。
顧正臣咳了咳,接過馬三寶遞過來的土豆片,言道:“土豆還有個別名,叫馬鈴薯,不過這些都不重要,看這樣子,是燒熟了之後製成的。”
“可以吃?”
鄧鎮冒了出來。
顧正臣點頭:“那是自然。”
鄧鎮搶走了馬三寶手中的土豆片,看著朱棣、朱棡等人想要刀人的目光,呵呵地遞了過去,分到只剩下一片時,眼見吳忠要伸手,鄧鎮一口咬了下去。
入口,香酥綿軟。
鄧鎮吞嚥下去,忍不住讚道:“好吃!”
朱棣、沐春等人見狀也不再猶豫,先吃為敬,顧正臣眼見吳忠失落,將手中的“薯片”送了過去。
吳忠也沒客氣,接過就往嘴邊送。
土豆這東西亦菜亦糧,可以當菜吃,也可以當主食,比如這裡的印第安人,他們顯然將土豆當飯吃了。
朱棣吃過土豆片,意猶未盡,擦了擦手:“先生,這土豆確實不錯,也能頂飽,若是能畝產十五石,種上畝地,五六口之家想捱餓都難啊。”
朱棡舔了下手指頭上的土豆泥,指了指揹包一旁的土豆:“先生,好不容易找到了土豆,讓大家都嚐嚐鮮如何?”
顧正臣點了點頭:“反正土豆不少,拿出來一些烤熟了吧。”
生火,這附近有柴。
壘灶,這附近有的是石頭。
在明火滅了之後,趁著灰燼熱著,埋進去一些土豆,畢竟人多,以至於炊煙一片……
顧正臣摸著一塊塊石頭緊密貼合,沒有縫隙的石屋,嘖嘖稱奇,要知道石頭與石頭之間可沒任何灰泥黏合,做到這個平整度,以他們這個時代的工具,確實了不起。
“這條路,一定是通往庫斯科,他們也一定是印加人。”
顧正臣給出了十分堅定的判斷,對眾人道:“我建議停止前進,派一部分人返回大本營,將訊息告知各路軍士,讓他們速速回撤過來,然後率至少五千人來到這裡,之後前往庫斯科!”
人多,不是為了收拾印加人,就他們的戰力,這八百人足夠橫掃了。
多帶人手的目的就一個,扛走更多的土豆。
要不然就這八百人,一個人不帶口糧了,背個五十斤回去,也不過只有四萬斤土豆,按照一畝地需要四百斤土豆當種子,那也不過種植一百畝。
就算是畝產十五石,收一茬下來一口不吃全當種子,那也不過種五六百畝地,想要實現萬畝播種,多省同時種植,豐收惠民,那不知道要猴年馬月了……
歷史上明中後期出現土豆、番薯等高產農作物,種植範圍沒起來,直至清朝種植面積才擴大起來,人口也迎來了爆炸,很多人以為明代不在意這些高產農作物,認為不重視。
可你要知道,番薯進入大明的時候,那他孃的就是幾根薯藤,還是萬曆二十一年的事了,距離大明滅亡也就只有五十一年了。
就這點薯藤,你指望它一年結出多少,十年能結出多少?
不是大明不重視,而是壓根重視不起來,這東西的底子太薄,短時間內壓根做不到推廣,之後培育了幾十年,大明沒了,清朝撿漏的時候,才初成規模,得以大面積種植。
你指望帶回去幾個土豆、幾根薯藤,幾年就種它個滿天下,那純屬痴人說夢。
要想提前幾十年實現土豆、番薯普及,弄個滿山滿谷,必須帶走大量的土豆才行。
唯有大規模種植,才可能實現大規模普及。
顧正臣想的是,回到大明,不說先種它個一千畝,那至少也應該種個五百畝,震震那些土鱉吧,尤其是湯和那傢伙,欺負自己的賬還沒算呢,到時候就讓他挖土豆,一挖一麻袋,一扛一麻袋……
沐春看了看寬闊的山路,點頭道:“先生言之有理,這條路的盡頭,一定是他們的都城!沿著這條路走,一定可以找到更多的土豆。這個時候讓其他人撤下來,正是時候。”
朱棣、方美等人都贊同。
顧正臣見眾人意見統一,便看向徐允恭。
徐允恭走了出來,面露憂色:“弟子帶人回去,只不過等到各路兵馬收到訊息,返回大本營需要一段時日。你們在這裡駐紮,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顧正臣自信地說:“放心吧,就是他們派個一萬人來,我也能帶人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