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去總督府向嚴大人彙報,得大人的贊同,便委託木工邦馬邦主總承包,然後他去找人分包,包工包料,協議價四萬兩。成交。先付兩萬。
芙蓉交代馬邦主,挖地基取土堆在江邊留出的地方,作河堤。
這些處理好後,他去大同。找到衛知府。衛知府告訴他:“昨天審理這兩礦的案子。兩家老闆皆舉家外逃,只好財產沒收充公,賣出銀兩償還死者家屬。遵總督嚴大人指示,這兩家作價賣予鬱大人。黃千千。就是那個瘦高個的煤礦作價七千兩,杜二毛。就是那個小胖子的煤礦作價五千兩,共一萬二千兩。”
芙蓉掏出一萬五千兩給衛知府,說道:“多的是給大人的辛苦費。”
衛大人寫了收條,和兩座煤礦的產權確認書。
衛知府陪芙蓉去到這兩個煤礦,宣佈此煤礦已屬管家所有,希望大家與管夫人一道迅速恢復產煤。
鬱芙蓉分別召集兩處煤礦的管理人員,商討搶救措施,其實很簡單:一座是加強坑道支撐,芙蓉當即拿出兩千兩,著令買木頭加工成支撐坑道的木料,礦工們在管理人員的帶領下,對整個坑道全面維護加固,很快便恢復了產煤。對另一處更簡單,在坑道口外修一條洩水渠,讓山上流下來的水從外渠道流走,並拿出七千兩買木頭製成坑道木,全面維修加固了坑道木頭,他又拿出四千兩,兩處各用兩千兩修繕礦工們的住房,同樣對匠師級及管理人員增薪五百錢。他對兩處煤礦各注資七千兩作日常管理費用。
二座煤礦都很快恢復出煤。他留下一個侍衛監理這兩座煤礦,便南下太原了。正仕已成功包買了山西大棗和柿子,正等他,兩人坐小船艦沿汾河南下,直奔解州,拿著總督嚴大人的信函,去到州衙,知州也是新科進士,一見鬱芙蓉三品兵部郎中,連忙出迎,請到大堂落座待茶。
知州姓連,廣東人,但官話說得還可以。
連知州:“鬱大人,你們管家在我們廣東的開發搞的轟轟烈烈,廣東為此大變模樣,絲織業有了,蠶桑也有了,茶葉也有了,製茶業也有了,現在在山西置業發展,此乃萬民之幸。”
芙蓉:“連大人看了嚴總督的信函想必知道我們的來意,能告訴我們解鹽的現狀嗎?”
連知州:“解池自古以來以產鹽著稱,稱‘解鹽’,據明萬曆《解州志》記載,年產五百萬斤,有萬灶鹽煙之盛。可現在連半斤鹽都沒有。”
正仕:“連大人,其原因何在?”
連大人:“據我觀察,由於兩朝交替,兵荒馬亂,鹽戶散失,無人清池,池中雜物充斥堵塞鹽泉,致使鹽池乾枯,鹽從何來?”
正仕:“解池有多大?”
連大人:“上千畝吧!”
芙蓉:“受總督大人之託,恢復解鹽,能否容我一試,如能恢復,便由我購下鹽池煮鹽,如不能恢復便作罷。如能恢復,連大人作價多少?”
連大人:“鹽池十兩一畝,一萬兩如何?”
芙蓉:“這樣吧,我先給一千兩訂金,買下鹽池。如無鹽,我訂金相送。如有鹽。我再補齊一萬兩如何?”
連大人:“可以。”
芙蓉:“寫買賣契約吧!”
連大人:“好的。”
隨即在公案上寫下一式兩份,雙方簽字畫押。芙蓉拿出一千兩交給連大人。
大家一齊出解州城來到解池,跟記載的差不多,只是並未完全乾枯,但已無煮鹽戶。
芙蓉夫婦立即北返太原,商得提督,租軍士五千,南下清理解池,開始清池,原來池底鋪有石板。留有泉水出孔,鹽池岸邊有條石加固。半個月解池便清理出來了,灰白的鹽水湧了出來。芙蓉另付了九千兩。另付兩千兩買下池周圍五十丈的地方,請解州力夫邦沿周圍築了道高牆,沿牆內建一週住房,另從重慶召了五百長工子弟,置了鍋灶和煮鹽的用具,管正權親自帶隊從嘉陵江坐船到漢中,走到渭水邊。又坐自己的船到解州。正仕夫婦在解州找到幾位在明代曾煮過解鹽的老人請教一下,帶一下大家便很快學會了。解鹽源源不斷的煮出來了,行銷北方各縣,這時劉芳從河北趕來了。
在太原一個旅社的上房。找到正仕和芙蓉,他倆詳細彙報了他們在河南開發的情況,汴梁新城正在收尾。即將對城內商鋪進行招商,自己的七棟商用大樓進入室內裝修和置備貨架的階段。在焦作買了兩處相連的大煤礦。中心為一座休閒遊覽之園,圍繞金明池。佈置了亭臺樓閣,水池假山。設計城外未用的約長十六里,寬三里的空地建西式別墅約八千棟出賣,以便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