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陶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技術人員即自行在法國原始圖紙上改良設計創制出了略有自己風格的軍艦,“萬年清”、“湄雲”的混血兒“伏波”可以稱得上是中法人員在造艦技術領域突破性的合作成果,左宗棠當年滿心期望的“中國員匠能自按圖監造”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華胄“安瀾”
在“伏波”下水前的一個月,1870年11月26日,同式的姊妹艦第五號輪船安放龍骨,也開工投入建造。至1871年1月,第五號輪船的全部89節肋骨就已如數安裝組合完畢,開始封釘船殼板,代理船政大臣夏獻綸請示福州將軍文煜和閩浙總督英桂,給這艘軍艦定了一個與首艦“伏波”寓意相仿的艦名“安瀾”。(6)
“安瀾”艦與“伏波”相比,船型相同,使用了“伏波”的設計,屬於“伏波”級軍艦,但是主尺度比“伏波”略小,艦長只有64米,艦寬縮小為9。6米(由於“安瀾”艦現在所能依據的尺度資料均出自代理船政大臣夏獻綸的奏報,但夏的奏報中所稱的長、寬都是去掉零尾的約數,因而不排除“安瀾”與“伏波”實際尺度相差無幾的可能),艦首吃水3。2米,艦尾吃水3。8米,艙深5。7米。軍艦排水量和“伏波”相同,也是1258噸,貨艙容量只有400噸,小於“伏波”。“安瀾”艦武備採用的也是一門可以調換炮門的主炮搭配六門舷側副炮的做法,火炮的型號與“伏波”艦裝備的相仿。(7)
船政輪機車間外觀。歷史上的船政輪機車間平面佈局類似“凹”形,“凹”形中左右伸出的兩塊都是輪機車間,兩間輪機車間之間相連的部分是輪機總裝車間。在車間之上的二樓,是船政的工程製圖場所——繪事院。抗日戰爭時期因日軍飛機轟炸,有一側的輪機車間被炸燬,現在總裝車間、繪事院和抗戰中倖存的一間輪機車間均儲存完好。
作為“伏波”級軍艦的後續艦,且設計並無多少改動的“安瀾”,在技術方面似乎本會平凡無奇,但這艘軍艦體內卻具有一處耀眼奪目的閃光點。從啟工之初,“安瀾”艦的動力系統配置就引起了中外各方的注意,因為她採用了近代中國放手自造的第一套實用型艦船用蒸汽機。
船政輪機車間內景
今天已成為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