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陶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政船廠內四處參觀,突然驚訝地看到了中國製造的蒸汽機“……我到時,人們正在組裝一臺150馬力蒸汽機,它們是船政自行製造的!上面體現出的技術水準和後期加工、裝配的精良可以和我們英國造的任何機械媲美而毫無遜色,人們把製造的地點和日期銘記在蒸汽機的側面,一面是中文,一面是法文……”(9)
帶有一顆中國“心”的“安瀾”大獲成功,使得船政上下倍受鼓舞,中國人在高興學會了洋人的訣竅,洋人們則在高興地預想五年計劃到期時自己拿到大筆獎金、衣錦還國時的歡樂。船政洋員正監督日意格在給法國友人的信中,曾不無驕傲地稱他將肯定會帶一筆天文數字般的錢回國,船政五年計劃制定的雙贏互利激勵機制,看來奏效了。
在同級第二艘軍艦建造中成功實現了全部國產化的“伏波”級軍艦,立刻被定型為150馬力軍艦的樣板,取代了純粹法國血統的“萬年清”。船政後續的150馬力軍艦均使用“伏波”級的設計陸續開始建造,統一都裝備和“安瀾”的蒸汽機一樣的船政自行生產的動力系統。1871年8月中旬,“伏波”級三號艦、船政第八號輪船“飛雲”開工,1872年6月3日下水,首任管帶吳世忠;10月23日,又一艘150馬力軍艦、船政第十一號輪船“濟安”開工,1873年1月2日下水,首任管帶鄭漁。(10)續造的這兩艘軍艦除了艦寬略比“安瀾”放大,增加到10米外,其他各項尺度都和“安瀾”艦基本相同,採用的也是船政生產的150馬力蒸汽機和方形低壓鍋爐,武備也大都近似。
變身“永保”
至“濟安”艦下水,船政一共擁有了四艘“伏波”級軍艦。儘管依舊存在兵商並用船不可避免的缺陷,但由於這級軍艦的火力較“萬年清”、“湄雲”都更為兇猛,且尺度合宜,在當時中國所建造的軍艦中,已經屬於是新銳形式,即使與同時代西方的蒸汽炮艦相比,也並不遜色。因而自首艦“伏波”問世開始,“伏波”級150馬力炮艦立刻成了各省爭先請求調撥的熱門軍艦。
廣東瀕臨大海,當時廣東水師雖然透過外購等方式裝備了一批武裝輪船,但噸位普遍偏小,無力遠涉重洋,尤其是風大浪惡的越南沿海,以及海南島乃至更遠的南洋。船政軍艦調撥制度實施後,兩廣總督瑞麟即將廣東洋麵捕盜急需大型軍艦的情形上奏,“惟欽州一帶,毗連越南所屬狗頭山等處,洋麵向為盜匪淵藪,該處海港遼闊,風滔不測,巡洋師船頗難駐泊,必須大號輪船方足御風濤之險,而收緝捕之效”,要求調撥船政新造的“伏波”艦歸廣東差遣。“現聞閩省造成之‘伏波’輪船一號,長約三十餘丈,與粵省所置輪船形制較巨,以之駛巡洋麵,最為穩妥,應即諮撥此號輪船來粵,俾資巡緝,並節閩省薪糧之需。”(11)
議上後即得到批准,1872年4月17日軍機處下令將“伏波”調往廣東。但是很快橫生枝節。船政原本調撥浙江的“湄雲”艦因在寧波與綠營水師不睦,浙江巡撫楊昌浚將其退回,也要求另調換成“伏波”艦。本著先照顧“老客戶”的考慮,清廷批准浙江省先將“伏波”領走,由曾任“萬年清”管帶的浙江寧波人貝錦泉帶往寧波。老鄉見老鄉,自然就佔了鄉情優勢,大大杜絕了各地水兵因籍貫矛盾而引發衝突的風險。當年直隸災荒,為了散發春賑,清廷中央急需從南方運輸一批大米到天津。“萬年清”艦體過長且吃水太深無法直駛入大沽,“湄雲”級軍艦又沒有多少載貨能力,於是清廷又借用“伏波”至上海裝運直隸採買的四萬石大米開赴天津賑災,事畢後仍然返還浙江。(12)
眼巴巴等著“伏波”到來的廣東看到軍艦被浙江分走,自然非常不快。然而塞翁失馬,錯過了“伏波”,廣東卻領到了新造的“安瀾”。1872年6月,由補用都司呂文經管駕,“伏波”級的二號艦“安瀾”鼓輪南下,加入到了廣東的海防事業中。(13)
1974年1月《Warship International》雜誌上關於呂文經的內容。
呂文經,字緯堂,福建廈門同安人。以往對他的早年情況只知是行伍出身,雖然民國海軍檔案中曾稱其為留美出身,但是語焉不詳,讓人無法確認這種說法的真實性。(14)近年,經海外著名海軍史專家馬幼垣先生提示,筆者在1974年1月號的Warship International雜誌上找到了足以解開呂文經身世之謎的重要史料。
美國海軍史學者Stephen S·Roberts在這期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近代海軍的文章,長文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