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 (第3/4頁)
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一個世界展示在了大家的面前,驚得這一幫大神通者目瞪口呆、張口結舌、面紅耳赤、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像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初次見到了從來沒有見過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一樣。
仙君跳進自己隨手造出的世界之中,世界像是歡迎主人似地馬上升起一座白如雪美死人的蓮臺來,仙君坐上去之後環顧四周,看到大家還是像是一個好奇寶寶一樣看著自己,不由笑道:“恩,難道本尊臉上開花了嗎?怎麼大家都這樣看我?”
老君第一個回過神來,臉上瞬間恢復平淡。通天也會過了神,只是眼裡的好奇卻出賣了他。其餘的人都是一一恢復了正常,只是這時看向仙君的態度是明顯不同了,有敬畏,有妒忌,有好奇……
既然是論道,當然少不了一番明爭暗鬥了,只不過這不是武鬥而是文鬥。太上老君作為鴻鈞首徒,第一個展露自己的道,只見他手握龍頭拐,一邊講道,一邊演道。他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謂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而通天也不甘示弱,針對他的無情之道,講出他自己獨到的劍道:“世間本無劍,心中自有劍,恨聲笑聲見,不見生生件。凡夫假作真,美衣為體飾,徒務他人觀。美食日復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事,不暇計生死。總被名利牽,一朝神氣散。油盡而燈滅,身屍埋壙野。驚魂一夢攝,萬苦與千辛,幻境無休歇。聖人獨認真,布衣而蔬食,不貪以持己,豈為身口累。參透天與地,與我本一體。體雖有鉅細;靈活原無異。天地有日月,人身兩目具。日月有晦明,星與燈相繼。縱或星燈滅,見性終不沒。縱成瞽目人,伸手摸著鼻。通身俱是眼,觸著知物倚。此是心之靈,包羅天與地,能見不以目,能聽不以耳。心若能清淨,不為嗜慾逼。自知原來處,歸向原來去。凡夫與聖人,眼橫鼻長直。同來不同歸,因彼多外馳。若能收放心,提念生與死。趁此健身驅,精進用心力。洗髓還本原,凡聖同歸一。”
元始當然不是那種自甘屈居人下之人了,看他講道:“堪笑我心,如頑如鄙。兀兀騰騰,任物安委。
不解修行,亦不造罪。不曾利人,亦不私己。
不持戒律,不徇忌諱。不知禮樂,不行仁義。
人間所能,百無一會。飢來吃飯,渴來飲水。
困則打睡,覺則行履。熱則單衣,寒則蓋被。
無思無慮,何憂何喜。不悔不謀,無念無意。
凡生榮辱,逆旅而已。林木棲鳥,亦可為比。
來且不禁,去亦不止。不避不求,無贊無毀。
不厭醜惡,不羨善美。不趨靜室,不遠鬧市。
不說人非,不誇己是。不厚尊崇,不薄賤稚。
親愛冤讎,大小內外。哀樂得喪,欽侮險易。
心無兩視,坦然一揆。不為福先,不為禍始。
感而後應,迫則復起。不畏鋒刃,焉怕虎兒。
隨物稱呼,豈拘名字。眼不就色,聲不入耳。
凡有所相,皆屬妄偽。男女形聲,悉非定體。
體相無心,不染不滯。自在逍遙,物莫能累。
妙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