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色雖然未暗,但已有侍女走上臺來,奉上燈燭。隨著一盞盞燈火被點燃,整座樓臺漸漸明亮了起來。
商周時期的人們用的不是後世那種蠟燭,雖然此時也有了燭,但那更像火把。是用剝了皮的麻桿纏上布,浸上幾層油,或是用含油多的松木作火把。
據說也有用樺樹皮來浸上油或松脂來作燭的,後人稱之為“樺燭”,常被用於昏禮。後來為了好聽便諧音為“花燭”,這也是後來“洞房花燭”這個成語的由來。
此時把這種未點燃的火把叫做燋,用手持的火把就叫燭,放在地上的叫做燎。燎放在門外的叫大燭,庭燎就是在院子裡點火把。
但火把畢竟用起來不太方便,於是人們便把當時的一種食器,名叫豆的東西放上燈芯,裝上油脂,點上照明。這種豆也就成為了後世油燈的雛形,此時已經成為普通的照明用具,貴族們用青銅豆,平民百姓用不起青銅,就用陶豆。
但青銅豆畢竟不能和後世的燈具相比,即便多加幾根燈芯,燭光還是太小。而且此時的燈具裡燃燒的是雌株大麻的籽油,點起來亮度不高。
近代在發明電燈之前人們普遍使用煤油燈來照明,因為煤油燈點起來十分明亮而且煙小。而動植物油脂的成份裡含有甘油,甘油被點燃會產生很大的煙霧。如果不經化學處理,將甘油去掉,那煙熏火燎是免不掉的。
其實後世裡也有用鯨油來點燈的,中國古代所提及的鮫脂可能就是鯨魚或海豹的油脂。但中國近海的鯨類資源不豐富,而此時的齊國雖然號稱漁業發達,但能造出的船舶還是簡陋窄小,頂多可以在萊州灣近海處打打魚,無力走向深海大洋。
所以此時的油燈就用易得的麻油來點燈。麻油燭光弱,煙還大,一旦在晚上點燈看點書常會燻得人淚流滿面。小白嘗試了幾次後就再也不這樣幹了,感覺再這樣下去眼睛就要瞎了。
面對這些簡單粗陋的青銅豆燈,小白便想起了一件著名的燈具,漢代的長信宮燈。這件燈不僅有可活動的燈罩可以防風,內部還有煙道和水槽,可以吸走菸灰,設計構思很是合理,堪稱青銅燈具的傑作。
所以小白便把這種新式燈具描述給負責鑄造銅器的築氏一族,讓他們根據描述鑄造兩個試試。築氏不愧是齊國雖擅長鑄造青銅的一族,倒是很快就製造出來了。但由於鑄燈的材料是青銅所制,消耗的材料比得上製作一件普通大小的鼎器了,由於耗費太大,鮑叔牙一見到這種燈具就開始勸諫小白。
小白也明白,由於冶鐵工業還不成規模,青銅就是這時代最重要的金屬。春秋時的銅金屬要被用於戰爭、生產、祭祀等各個領域,是很寶貴的戰略物資。你看這時用來點燈的青銅豆才消耗這麼點銅材,要是把青銅豆全換成大型宮燈,小白自己也覺得齊國會很快破產。
所以小白從諫如流,下令不再鑄造青銅燈了。主要是不想被人說點個燈還如此奢侈,所以一共也只做了這兩個青銅侍女燈。一個當作禮物放在了青荇的寢宮,以防煙火燻到了自己的美人;另一個便放在這高臺之上,只在宴會臣僚時使用。
雖然青銅燈沒有多做,但陶製的類似樣式的燈倒是做出了不少,幾乎擺滿了齊宮。這些燈的造型如同身著寬大長袖的宮人或是張開大口吐火的野獸。有些被陳列於齊宮的道路旁,張著大口的陶製大型燈具給小白的感覺就像後世的某種特殊造型的垃圾桶。
雖然貴族們平日裡不用陶製的用具,將它們視為平民才使用的東西。但畢竟青銅燈實在太費材料,陶製獸型燈雖不如青銅所制的尊貴,但也要比青銅豆強得多了。所以小白將這種燈具發明出來後,春秋時代沒有見識的土包子貴族們還是高高興興地紛紛將這種陶土所制的燈帶回了家。
齊國王宮裡的燈火由專門的司宮負責管理。過去,身為司宮的燎盡每夜都要帶人仔細巡查牆上所點燃的火把,及時更換熄滅的燭火。在颳大風的日子裡更要小心注意,以防發生火災。
這份工作很是辛苦,有時需要徹夜不眠,但燎盡的父祖都是齊君宮裡的司宮。燎盡他從小就跟隨自己的父親每晚巡查宮庭,雖然每晚都要徹夜不眠,但燎盡還是很樂意幹這工作。
他還曾記得自己小的時候晚上嗜睡,夜裡巡查常常堅持不住。每次被父親發現都會大聲責罵毒打自己,每當母親想要勸說,父親總會怒斥:
“婦人之見!要知道世間水火最是無情,豈是可以馬虎的。司宮的職責就是要管理宮中的燭火。一旦讓燭火因風雨熄滅,就會讓君主斥責。要是因為過失而引發火災,更是全家都要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