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第一批譚人俘虜被釋回家,譚城中的氣氛明顯緩和了下來,在齊軍和譚城居民之間,一種初步的信任建立了起來,小白雖然付出了不少糧食,但無論是有形的青銅兵戈,還是無形的信任,這些都是小白的收穫。
雖然家中有兵甲的只有少數,但那些被俘士卒能夠平安回家,這種行動釋放的善意便代表了齊國的態度,也就是小白的意志。而那些敢於用兵甲來換取糧食的人,在度過了一個膽戰心驚的日子之後,發現齊國人沒有要追究的意思,都在慶幸自己的選擇。畢竟換出去的甲兵不能當飯吃,而換來的糧食卻是實打實的,正是飢貧交加的譚國人所需要的。
透過這次交換,小白將散落在民間的那些武器都回收了回來,譚人手中沒有了武器,就是想作亂也沒可能了。而公孫言等大夫們手中雖有武器,但他們畢竟幹出了反叛譚子,投降齊國這種事。雖然譚國國內沒有人敢指責這些新貴,但很多人卻在內心中鄙視他們的行為,這也使他們人望大失,連最基本的號召力也剩不了多少,也就喪失了繼續割據的本錢。
譚人手中失去了武器,但家中卻多出了糧食,在吃喝不愁的情況下,是沒有多少人敢冒著送命的風險反叛的。而在與齊軍士卒有了接觸之後,很多譚人也對齊軍有了不一樣的感觀,他們有些人相信了小白的宣傳:
齊人是來討伐譚侯那個不義之君的,齊軍是一支仁義之師,是老天看不下譚侯的昏庸殘暴,特別派遣齊侯小白率齊軍來弔民伐罪的,這樣的軍隊怎麼會傷及無辜者呢?
有人願意相信這樣的話,便代表著譚人已經對齊國或者說是對齊侯小白的話建立了初步信任。但要想憑藉這點信任就認為齊軍已經高枕無憂,那還為時尚早,要想讓雙方真正合為一家,還要經過不斷的融合,而融合的最好方式,即便是雙方聯姻。當然這姻不是小白娶哪個譚國公主為妾,也不是雙方貴族的聯姻,而是底層國人的融合。
齊國攻譚這一戰,以車戰為主力的大小貴族們出力不多,那麼戰後的分功上小白自然不會向他們傾斜。所以這次的立功者之中,因為出身貧賤而能駕馭戰車,只能擔任附屬戰車甲士的低階小貴族和富有的國人,因為他們在攻城之戰中時勇猛表現,成為了此戰的最大得利者。
在譚城的局勢初步穩定下來之後,小白便要對立功計程車卒論功行賞。由於將此戰的首功給了公孫言等人,小白便率先封賞他們,小白給公孫言等人賜了個姓氏,因他們出身譚國,便讓他們以譚為氏。譚國太廟之中留存的幾個譚國的傳世大鼎,也被小白當成論功行賞的一部分分給了公孫言和公孫痤等人。
鼎在古代被稱為寶器,唯名與器,不可輕授予人中的器,便指的是這些鼎器。這些譚國曆代積攢下來的寶鼎當然是很珍貴的,在時人們的眼中這些鼎可僅僅是件青銅禮器或者刑具,還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傳說夏禹時鑄造九州之鼎,代表著九州,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徵,並且三代皆以九鼎為傳國之重器,即使在平王東遷時,也沒有忘記帶上這九個大鼎,所以人們都說周德雖衰,但天命未改。
及至楚莊王時,楚國開始向北擴張,借伐戎之機,開始在成周附近演武,並派使者去問周天子的鼎器大小和重量,這便是著名的問鼎中原這個詞的來歷。楚國盛產銅錫,楚莊王若想鑄造比九鼎更大的鼎器並非不可能,但楚莊王執意要問這傳國九鼎的大小重量,其用意便不問可知了。
可見鼎器如果易主,代表的不僅僅是正統地位的改變,往往還伴隨著社稷易主,天命不再。而公孫言等人在收到了小白給的鼎器,又想到了自己等譚國舊貴族被小白賜予了“譚”這個姓氏,這不由讓他們浮想聯翩,這會不會是小白要效仿周王分封微子啟一樣,也要將自已等人分封在譚地為諸侯呢?
這當然是他們想的太多了,小白巴不得自己手下有封地的封臣越少越好,哪會給他們賜予更多封地。至於譚國這幾個傳世之鼎,小白還真不怎麼在意,除了一尊大的被小白指定要運回臨淄,以供國人有機會觀賞,剩餘的便分給了譚國的一眾大夫們了,讓他們分別收藏,以酬其功。
而對齊國士卒的封賞便更五花八門了,在攻城戰中表現勇猛的,普遍都可以得到財帛為賞賜。那些在攻城戰中獲得先登或是斬首等功績的,小白還特意提升了一下他們的爵位。能立下這樣功勞的基本上都是些地位較低的國人下士,給他們提升一下爵位也沒什麼,對現有的賞功制度改變不大。
而接下來的賞賜便不同尋常了,在一眾立功受賞計程車卒之中,小白特意命人選出了那些在家中不是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