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使者交涉之後,宿國人拒絕了宋人的一番“美意”,早就等的不耐煩的南宮長萬便下令攻城。雖然宿國人早有了防備,也修整了護城之池,增築了城牆,但宿城仍舊只是座小城。
說宿城小,依照後世的標準,它長約一千四百米,寬約一千一百米,城牆在新加築之後有四米高。宿城總面積也不過和後世裡一個大些的村落相當,而人口也不過萬人,其中能守城的青壯男子約有四五千人,這還是算上了居住在野外的庶人。
而他們的對手宋國人此次出動了兩百乘兵車,甲士近兩千多人,手持武器的徒附也有四千多人,還有四千民夫隨軍修建營壘,轉運糧草,稱得上是隻萬人大軍。
在武備方面,宿國人便更差勁了,由於宿乃專司祭禮的小國,本來就沒有徵戰的本錢,手中的兵車不足五十乘,全國的甲士也不足五百人,他們或手持長戈,或持劍盾。除了這些可以當作中堅力量的守城甲士,守城的國人們手中還有支短戈可用,而被徵召來圢仇的庶人只有使用農具了,甚至拿著一根木棍的也不少見。
從經驗上來講,宋國人這些年沒少參加過戰爭,士卒們都是熟悉兵事的,而即使是宿國的甲士,在宋人面前也不過是沒上過戰陣的菜鳥。雙方的軍力相差近一倍,戰力更是五倍不止,好在城中宿國人眾志成城,決意抵抗,這才沒有棄甲拽戈,肉袒出降的情況發生。
此時的戰爭由於不夠殘酷和頻繁,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使用計謀的情況都不多,因此軍隊的數量很重要。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
在這個時代的戰爭中,孫武大概是春秋末期最為有名的兵法大家了,他的戰法應該便是總結了前人用兵經驗後得出的結論。雖然宋軍相較宿軍稱不上十倍,但他還是下令圍城了,他不但圍城,還是四面包圍。
這並非宋軍主將南宮長萬太過大意,而是他有這個自信,即使兵分四處,每處人馬還有近三千人,這三千人中又有五百甲士,一千徒卒,一千五百民夫只是壯個聲勢。不過宋軍即使分成了四份,單憑宿國城內那點士兵也還是奈何不了其中之一。即然不用擔心被各個擊破,宋人便很大膽的來了個四面合圍,正面由南宮長萬負責主攻,北面由仇牧負責接應,隨著南宮長萬一聲令下,上萬人的宋軍便分兵四路,將宿城團團包圍。
都說“人過一萬,無邊無沿”,這萬餘人馬將小小的宿城圍了個嚴實。由於南宮長萬早就料到宿人不會和宋人野戰,熟悉兵事的他早就讓人準備好了攻城的利器――梯子。
對,是梯子,不是公輸班所發明的雲梯,就只是用一根大木一剖為二,中間加上幾根短木頭的普通梯子。整個梯子都是卯榫結構的,都不用任何金屬繩索,只靠幾個木工一天就造出來。像這樣簡單的梯子,卻是此時最常見、最有用的攻城武器,而南宮長萬為了攻城準備了四十架。
不過此時這些雲梯卻稍有些不合用了,由於宿人將城牆加高了一倍,本來長達丈餘的梯子卻夠不到上面了。宋國人只能將兩架梯子合成一架,這樣的梯子少了一半,重量也增加了許多,需要更多人手去搬運。不過宿國人本來人就不多,士兵也不夠精銳,還要分兵把守四面城牆,這些梯子也夠用了,南宮長萬心想。
當宋國人的軍陣就位,南宮長萬站在戰車上,指揮身邊計程車兵舞動旗幟,敲響戰鼓,催促宋國計程車兵攻城。當命令下達,每面城牆處有五架雲梯,每架雲梯由十名徒附抬著率先接近城牆。他們的身後又有十名手持短劍皮盾的武士跟隨,幾十名徒附又作為他們的替補。十名手持角弓的弓手武士負責掩護,會在他們攻城之時放箭,掩護他們登城。
當攻城的鼓聲響了一通,抬梯的徒附們奮力向前衝,衝到城牆之下,將梯子搭在了宿國人的城頭。梯子很穩固的搭上了底寬上窄呈梯形的城牆,幾個徒附手持皮盾銅劍,試探著向上爬去。
由於他們身上未穿甲冑,身形矯健的像猿猴,在下面有人扶著的梯子上,很快便衝到了半空。這時,城牆上露出一個宿國甲士的頭來,他探出身體,舞動一支本適用於戰車上的長戈,狠狠向下方揮了下來。
鋒利的青銅戈胡劃了個優美的圓弧,戈頭扎入了那正在攀爬的徒附身上。沒有甲冑護身的徒附被擊中之後,傷口處血肉翻湧,口中長叫一聲,身子一歪便從梯子上跌了下去,眼見是不能活了。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第二名徒附,他趁著那名甲士再度揮動的時候猛衝幾步,衝上了更高的地方,距城頭也不過兩步之遙。
那名徒附手中持劍,腳不斷向上爬升,一臉怪笑的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