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周曆五月初七,譚城。
齊國大軍兵圍譚城,攻城之前,小白派使者入譚城宣讀譚侯的罪狀:
“譚國勾結長狄,劫掠齊國向周王朝貢的車隊,在齊侯命令譚國嚴懲犯罪人員之後,譚國卻拒不執行,譚國這種目無天子,不遵周禮的舉動,必須進行懲罰。
而我們齊國自太公之時,從周王那裡獲得了攻伐不臣之國的授權,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譚國也在其中。
現在譚侯不行禮儀,與狄人相勾結,在齊國問罪之後也不悔改,還要負隅頑抗,做出不顧農時,在春天大興勞役這種事,所以齊侯現在率大軍來譚,是代天子弔民罰罪,懲罰譚侯!”
在齊國使者說完之後,譚侯簡直要哭了,什麼劫奪齊國向周王朝貢的車隊,什麼與長狄相勾結,這不是栽髒陷害是什麼呀?至於有違農時,不恤民力,若非齊國要派使者問罪,自己至於要嚇得整修城防,嚴陣以待嗎?現在怎麼都成了自己的過錯呢?
因此譚國的大夫公孫方便反駁道:“狄人居無定所,經常南下劫掠,現在是狄人搶劫了去朝貢的車隊,難道譚國還要為狄人的劫掠負責嗎?
至於說我譚國違背農時,在春天興役修補城防,這的確是不得已而為之。在齊侯向譚國問罪之後,我們君上便派人率軍去清剿狄人,不幸喪失敗績,只能加固城防來防止狄人搶劫,這怎麼也能算是罪過呢?齊侯不辨真相,不來幫譚國御狄,反而要借譚國喪師的時候討伐譚國,這難道不是強詞奪理嗎?”
此時的戰爭,師出必有名,理直則氣壯,理曲則師不振。要想攻滅一個國家,就必須有過得去的理由,否則敵人會佔據大義,我方的貴族也會認為本國做錯了,而不會盡力作戰。春秋的戰爭中,還沒有擺脫掉西周時的戰爭傳統,參戰的各國還都算親戚,而此時都是貴族國人當戰士,雙方都講求戰爭禮儀,那是寧願死也不能失禮的。
而此次齊國藉助了譚人冒犯周天子的名義,前來討伐譚國,先天上便佔有了大義的名份。現在齊國派人用譚勾結狄人,且譚侯不遵周禮的名義來問罪,明知道齊國不過是用這個為藉口,真正的打算便是想吞併譚國。但是齊國派人向周王朝貢,朝貢的隊伍卻在譚國受到了劫掠,譚侯希望證明這件事和譚國沒關係,那就必須給出個合適的理由來。
“你說是長狄跑到你這兒劫掠的,長狄怎麼會出現在譚國呢?這不是譚國與長狄相勾結的鐵證嗎?如果你們沒有勾結,那就請譚侯出兵剿滅長狄人吧,只要譚國願意出兵,那我齊國也願意出兵配合。”
齊國的使者也明白佔住名義在攻譚這件事的重要性,而小白早就吩咐過,不管譚國如何就劫掠朝貢使團一事怎麼辯解,齊國只要咬定譚國與狄人相勾結就可以了。譚國人要想證明自己與狄人沒關係,那就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吧!譚國軍隊打不過狄人沒關係,我率齊國大軍來幫忙,咱們一起聯合作戰,反擊狄人侵略。
譚侯聽了齊國使節的話倒是很心動,但公孫方和齊使的一番話卻又如一盆冷水潑下來:“那齊侯需要譚國出兵多少,還有什麼其它要求嗎?”
堂中齊使笑道:“齊侯只要求譚國出兵兩百乘,併為大軍提供糧草即可,總不能讓齊國幫譚國伐狄還要自己出糧草吧?至於其它要求,也不過是讓譚國向齊國臣服,請譚侯去朝見我家君上,畢竟齊國幫了譚國這麼大的忙,譚侯可一定要有所報答才是呀!”
譚公聽了齊國的條件下徹底失語了,不提要為那五百乘兵車提供糧草,這已經超出了譚國的負擔能力了。春秋時代的宗主國是可以號令附庸國的,譚國若向齊國臣服,自己便成為齊侯的臣子,事事需仰齊人鼻息。齊國再要滅譚連個理由都不用找了,完全可以直接下令讓譚國搬遷,如果譚國不從,那便罪在譚國。
像宿人成為宋國的附庸,宋國想要遷移宿人,佔有宿地,若無魯國的干涉宿人是無從反抗的。而魯人干涉宋國附庸的做法其實師出無名,當然雙方實力差距過大,大國定要干涉這也沒辦法。可現在譚國要臣服的是齊國,齊國是這天下有數的大國,魯國人會為了譚國而再與齊人作戰嗎?
城外的大營之中,小白置酒設宴款待隨軍而來的諸位大臣,宴會進行中小白正在和鮑叔於等人商議如何進攻譚國。當談及師出要有名,而且齊國還要佔住這個大義的名份時,鮑叔牙問道:
“君上,若是譚國願意率軍與我齊國聯合,剿滅濟水沿岸的狄人,我們還要進攻譚城嗎?”如果譚軍願意出兵伐狄,那可是用實際行動來表明立場了,齊國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