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在小白與鮑叔牙等人一起捕魚捉蝦,撈海藻,煮海鹽,縱論齊國建邦以來的各種大事,品評天下諸侯們的行為。
就在離他們所處之地不遠處的沭河入海口處,為莒國國君獲得財富的大隊人馬正在不停操勞。
從旦到暮,煮鹽的煙從不停息,人喊馬嘶,夜裡聲音都不停止。
一天,小白正在與鮑叔牙等人對撿來的海帶進行處理。
架起一口不常用的大銅鍋,把切碎洗淨的海帶放進去用大水煮開,小白希望能從裡面煮出點味精來。
如能成功,這即可以帶回莒地當調味品為美食新增風味,又增加海帶的用途,也算開創了一種新的產業。
不過大銅鍋雖架起來了,燃料卻不夠了。鮑叔牙因此建議小白去向管理鹽事的莒國貴族莒伯禮求助。
鹽業,自古以來就是古代最重要的產業和稅源。在春秋之時更是如此,鹽被認為是百味之祖。
齊有渠展之鹽,楚有汝漢之金,燕有遼東之煮。
這是管子裡稱天下三寶的三筆財富。
可能是指戰國後期三筆最為可觀的財源。不過此時,鹽業最發達的要數齊國展渠和晉國解池。
兩國人口眾多,能組織起龐大的人力物力,生產大量食鹽,並有佘力向各國販賣。
其中,齊國的展渠佔有天時地利,產鹽眾多,齊國算天下最大的食鹽輸出國。
不過,鹽畢竟是從海水中蒸發結晶而來,理論上只要沿海都能煮海為鹽。
頂多沒有好的氣候條件,產量少一些,但為了鹽這種“白金”,沿海諸國都很重視鹽的生產。
莒國就是沿海國家,每年也派大臣組織食鹽生產,而食鹽生產在不會曬鹽法的古代,就需要煮鹽,這可是很能消耗燃料的。
在海濱,即便沒有人類大規模砍伐,可因為靠近大海,土壤普遍含有鹽鹼,大的樹木是長不起來的,只有曲柳,蘆葦和一些長不高的灌木從這些能耐鹽鹼的植物生長茂盛。
在河口入海衝擊出的三角洲上更是一片綠意,在夏日的雨水下,鹽鹼被雨水沖刷,它們更長勢茂密,為明年開春的煮鹽業提供了豐富的燃料。
但砍伐蘆葦灌木最好的季節在秋冬,那時粟已收完,勞動力正閒在家中,此時大規模徵發賦役來海邊砍伐蘆葦曲柳作柴薪。
農夫們不但能完成君主們一年的賦役,還能撿點海邊的零碎海產作冬天的米糧,採點葦花作為過冬的衣絮。
國君為了從大海里得到鹽這種珍寶就會松對農奴們的壓榨。因此,凡是沿海的國家部族都對煮鹽這種事特別看重。
鮑叔牙與今年莒君派過來的監督煮鹽的莒國貴族有過來往。
據說,這位莒國貴族對齊魯大國的禮儀大為欣賞,屬於“親華”一派,是主張向中原各國學習,棄夷禮,用周禮,全面周禮化的人物。
他棄自己的本族的句於行這個名字不用,非要按周禮,給自己取名為莒伯禮。
據鮑叔牙講,這個人對周禮很是注重,經常向來莒的外國貴族們請教。
自身也非常華夏化,對同為莒國貴族卻死守東夷規矩的同胞們很是不待見,在莒都和別的貴族們關係不太好。
不過,畢竟是能粗通周禮的人才,在本時空能認識字就算高階知識分子。
在莒國這個東夷之地就別提了,妥妥的學術大牛。
學的多,懂得就多,能力不算差,雖然與其他貴族關係不算好,但莒君出於種種目的還是很看重他,把監督煮鹽的重任交給他。
這可算個美差,不是莒君信任的人大臣是撈不著這種好位子的。
不過這位深受莒君信重,自身仰慕中華的莒國大貴族莒伯禮心情卻不太好。
今年南風起得晚,夏天雨季來的早,這對農事倒是件大好事。
但煮鹽最忌連陰天,春夏之交這段陽光熾烈,少有云雨的好日子實在是太少了些。
少到只夠完成莒君交給的三千鍾鹽的任務,沒有時間為自己家裡煮一點鹽。
這要是不為自己家多煮點鹽不是白瞎了自己從去年秋天忙到現在?
因此今年徵發民夫的時間早就過了,可莒伯禮還是沒讓幹活的役夫們回去,仍在催促手下快點為自己家煮鹽。莒伯禮也因此遲遲沒有返回莒都。
莒伯禮的心情不好倒不是因為莒國國內的貴族們在國君耳中進讒言,汙衊自己沒有完成任務而遲遲不歸。
為莒君煮的鹽,早已被裝在陶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