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公元前690年,也就是距今六年前,一代雄主楚武王逝世了,他的兒子熊貲繼位,是為文王。由於楚武王當政長達五十年,所以熊貲當上楚王的時候年歲也不小了,在楚武王的精心安排,又沒有權臣掣肘的情況下,王位順利的完成了傳承。
因為楚國沒有因王位繼承而發生動亂,楚文王得已立刻穩固了君權,並有餘力繼續向外擴張,乃至提出要“觀中國之政”,也就是向中原擴張勢力。在他當上楚王之後的第二年,便借道鄧國,北伐申國,開啟了通住中原的大門。
楚文王在攻滅申國之後,也在申地設縣制,更於十年之後,吞併了他的母舅之國,鄧國。因為此事還衍生了一個噬臍莫及的典故,楚文王玩的這個手段,和後來的晉獻公假道滅虢是如出一轍。
在楚文王即位期間,楚國國力日增,開始有了北上中原觀政的意圖,其實也是要牟取中原霸權。只不過楚國人的擴張正好遇到了齊桓公稱霸,楚文王便與齊桓公同時踏上了大國爭霸的舞臺裡。只不過楚文王去世的比齊桓公早,楚國也沒有和齊國真正交鋒,但楚國的確確立了在南方的霸權。
楚文王和他的兒子楚成王兩代人都試圖向北方的中原之地擴張,這兩人在位時期楚國的國土不斷擴大,乃至到了黃河流域。只不過他們兩個的命運比之與他們交鋒過的齊桓公比起來似乎也不是太好,楚文王晚年打了敗仗,讓他的守門官給堵在了宮外面,最終死在征戰的路上。
他的兒子楚成王在熬死了齊桓公,打敗了宋襄公之後,又遇上了晉國崛起,在晚年還被自己的太子逼著自盡。不過楚國的武、文、成三代國君都算有作為的君主,楚國也是在他們手上疆域如同吹氣球一般膨脹起來的,他們也將是齊國稱霸路上的一個重要對手。
不過此時的中原諸國雖然也知道了楚人的實力,但以華夏自居的“文明人”打心眼裡還是看不上南方的蠻夷們的。因此鮑叔牙和高傒雖然也知道了楚國人的勢力在急速擴張,但正如後世楚國使者說的那句“風馬牛不相及也”一樣,楚國與齊國之間還隔著無數小國呢,就算楚國人再擴張上一百年,也夠不到齊國啊,所以鮑叔牙等人並不將楚國視為威脅。
齊楚之間那遙遠的距離,在這交通和生產力都很落後的時代裡就是天然屏障。即使後來的齊桓公率中原八國伐楚,從武力上來說的確有打敗楚人的實力,但依然不敢冒然與楚國開戰,因為兩國都是大國,根本不是一次戰爭就能決出高低的,還不如見好就收,在召陵簽訂盟約,還能落下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名頭。
後世裡晉國與楚國的徵霸持續了一百多年,直接將天下諸國都拖進戰爭泥潭裡,晉國人起初還能保持優勢,後來也被楚國人給拖平了,最終才促成了弭兵之會,天下才太平了幾年。而楚國之所以能以南方蠻荒之地對抗中原,除了北方的諸侯勢力分散之外,楚國人率先實行郡縣制來集權也是個重要原因。
楚國在中央集權盛行的戰國之時,給人的印象還是一個貴族佔主導的,分封制盛行的國家。至少楚國人的改革十分不徹底,貴族們擁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其勢力並不比楚王差多少。這導致了楚國在面臨秦國攻擊時表現的十分頑強,幾次遷都都能緩過氣來。但也正因這種分封制,使得楚國貴族們勢力太大,而且貴族恆貴,使得楚國喪失了開拓進取,兼併天下的精神。
但在這春秋之時,楚國人在後世法家眼裡這種十分不完善的縣制,卻絕對是石破天驚的舉動。這種由國君任命一縣主官,並且在縣內徵收賦稅,交於中央和國君手中,甚至依託地方,建立起直屬於國君軍隊。這些舉措比之現行的分封之制,可真是不知先進了有多少,而在楚王所設立的地方軍隊之中,申息之師又是絕對不能遺忘的名字。
楚之申息之師,顧名思議就是申地和息地的軍隊,這支直屬於楚王的軍隊是楚文王施行新政的後盾,為楚國實現政令統一和中央集權立下汗馬功勞。而在楚國的對外戰爭之中,申息之師甚至曾和中原強國晉國的軍隊爭鋒,其至威懾晉軍不敢與之作戰,從中也能看出這兩支軍隊的實力。
小白在齊國實行改革,雖然小白是根據後世歷史進行的,但追根溯源也要追溯到楚國身上。而在這個時代裡,小白與楚國幾乎同時開始了向郡縣制的過渡,畢竟只有加強中央集權,才能更好的保證君權穩定,國家才能有機會推行名種變革,才能實現富國強兵,稱霸天下的願望。
而抱有這種想法的決非小白一個,也不單單有楚國,像晉獻公在以小宗取代大宗之後,不惜對晉國的公族痛下殺手,這也是一種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