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返程之時,小白特意另選一條道路,從薄姑經少海,再沿淄水南下。
從這條路走是管仲所提議的,為的是考察齊國北方的水脈,看看能否開通一條運河,溝通濟水淄水,方便齊國與中原各國的交通。
歷史上到戰國時期,各國都在大興水利,灌渠和運河興建了不少,大都是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以及方便交通運輸。當然也有用於軍事的,比如白起攻楚郢都便修了白公渠,以水攻大破楚都,淹死士民十餘萬。
還有了韓國派間諜鄭國去為秦修渠,以期消耗秦國國力,延續韓國國運。結果鄭國渠一成,關中成為天府,不但沒能耗盡秦國的國力,反而成為秦滅六國的物質基礎,為後世人所譏。
除了秦國的水利工程,地處中原的魏國也修了不少水利,其中有條鴻溝的運河,溝通了黃淮,連線了中原南北;若再加上吳王夫差所修的運河,那便可以溝通南達蘇州,北抵古黃河;再借助大江大河的東西方天然通道,在全國已初步形成了內河水網。
而地處山東一隅的齊國,為了加強與中原的商貿交通,也修建了一條五十餘里濟淄運河,藉助淄水入少海,再從時水流入濟水處的河口,將臨淄與全國水網連線起來。這條運河不但利於行船運輸,也可以用以開發北方鹽滷之地,使之變為千頃良田,功莫大焉。
只是這些運河淤毀較早,聲名不彰,在戰亂中因無人維護而廢棄。而隨著大運河的開通,更多的運河因此無名,其實古代北方的水運也很發達,只是隨氣候變化,降水稀少之後,很多河道便重新淤成平了。
但在春秋之際,華北地區的降水還是很豐富的,這年代因行洪不暢而導致大雨成災,大水沖毀河堤的情況可比旱災要多,沒見我們的先祖大禹,他一輩子淨幹疏導水患這件事了。
因此小白希望在臨淄與濟水之間修條運河還是有先天條件的,也就是降水豐富,有足夠的水源支撐。而且這運河若按照北方的天然水脈,只需修建一條五十里的運河,也就二十公里長,對如今的齊國不算很困難。
這個計劃在今秋便由甯戚提出來了,他的著眼點主要是為了開發齊國少海南部這片湖沼。湖澤裡有大片低窪地區在平曰裡是陸地,洪水時淹沒為水澤,水流增加了土壤肥力,但卻因每年洪水而不能墾植。
畢竟齊國降水集中在夏秋,這個季節正是粟黍收穫之時,一遇大水毀所有,時間長了也沒人打這主意。但若能在這片上修建排水渠,使洪水流經河渠而不氾濫,便能淤積出成塊狀的農田。而且由於水源充足,土壤又肥沃,堪稱上等良田,它樣的田土若能增加千頃,足以令齊國國力大增。
有了這麼多的好處,甯戚便上報管仲與小白,這個計劃也成功引起了兩人的興趣,小白也專門召集大臣討論此事。但最終的結果令小白有些尷尬,國內大部分貴族寧願小白修建宮室,也不願讓小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修河渠。
這倒也不能怪他們目光短淺,因為興修如此規模的水利,對人力物力的消耗是很大的,遠不如修建小型溝渠更划算。在這春秋時期的大規模水利建設,比如孫叔敖在楚國修的芍陂,以及夫差的邗溝,都是一修好幾年,在派上用場之前先耗盡本國的民力,人民沒有不辛苦抱怨的。
民皆抱怨,這也是朝臣所反對的一個理由,說是百姓好逸惡勞也好,說百姓可以樂成,不能慮始也罷,反正沒有多少人願意幹這苦活。而齊國最近年成不錯,小白也很注意不違農時,還運用新農具和方法提升了單產,於是齊國百姓生活富足,反而更沒有修水利的動力了。
於是在朝堂上小白與管仲便需要說服這群“為民請命”的大臣,除了甯戚所言在農事上的好處,管仲則從商業上考慮:
“濟水溝通衛曹宋諸國,深入中原腹地,是一條重要水道。而我們齊都臨淄則居於東方一隅,本身要與中原溝通全靠車馬,在運輸糧食之類大宗貨物是很困難的。但只要濟水與淄水相連,齊國的魚鹽絲麻,陶漆之器,便可源源不斷輸往中原內陸;而中原之糧食,南方之銅錫、犀甲鳥羽,也能大量輸入臨淄,我國便可貨通天下,坐擁商貿之利。”
只不過管仲這個考量還有些太早,畢竟全國的商貿還是透過陸上進行,而水運則因船舶及航道等原因尚不普及。這年代又沒有大軍遠征需要供應糧草,也沒有京都缺糧需要開闢漕運這種情況,這使得大宗商品貿易不普及,少量奢侈品也僅供應貴族,靠陸路那點運量也夠用了。
但小白還是努力從軍事角度來說服他們,比如用北方狄人的南侵來舉例,論證齊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