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蓁妖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通常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等於現代漢語的“不要”或“別”。古書上“毋”常寫作“無”。語法意義上的區別與聯絡:
a、“毋”和“不”相當,“毋”後面的動詞一般帶賓語。
b、“勿”和“弗”相當,“勿”後面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帶賓語的少見)。
c、“毋”“勿”後面的名詞都用如動詞。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時候,“勿”字用於陳述句,意義和“不”差不多。如:齊侯欲勿許。
6、“未”:
“未”和“未嘗”的區別:
a、“未”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等於現代漢語動詞前的“沒有”。
b、“未嘗”是一個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沒有……過”的意思。
c、“未”著重在和將來實現的可能性對比,或和已經實現的事情對比。
d、“未嘗”則是簡單地否定過去。
e、“未”有時並非用來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只表示一種委婉的否定,意義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為應答之詞的“然”是對立的。常用於單詞句,等於現代漢語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裡,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於判斷句裡,否定謂語和主語的關係。注意:這種“非”雖可譯為“不是”,但語法意義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詞“是”前面加否定詞“不”;“非”在上古漢語裡不是系詞,而是一個簡單的否定副詞,否定的是整個謂語。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b、“非”又用來否定行為或性質,表示對某一事實的否認。具有撇開的作用。如: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c、有時用於假設,等於說“若非”或“若無”。如: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民非水火不生活。
d、古書上又寫作“匪”。如: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9、“無”:
A、用法:
a、“無”是“有”的反面,否定的是名詞或名詞性片語(作“無”的賓語)。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b、“無”在某些古書上又寫作“無”。如《周易》《莊子》。
c、有的古書上又寫作“毋”。如:然使十人樹之,一人拔之,則毋生楊矣。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d、又可以說成“無有”,意義差不多。如: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質,人質。間,離間)
e、偶然又說“不有”,或用在否定詞的後面表示雙重否定;或用在無主語的分句裡。
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沒有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f、又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義和“毋”完全相同。
B、“不”和“無”在語法上的分工:
a、“不”是副詞,否定的是形容詞和動詞;“無”是動詞,否定的是名詞。
b、“不”後的名詞用如動詞或形容詞;“無”後的動詞或形容詞用如名詞。如: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形作名)
10、“莫”:
a、“莫”是一個否定性的無定代詞,譯為“沒有誰”“沒有哪一種東西(事
通常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等於現代漢語的“不要”或“別”。古書上“毋”常寫作“無”。語法意義上的區別與聯絡:
a、“毋”和“不”相當,“毋”後面的動詞一般帶賓語。
b、“勿”和“弗”相當,“勿”後面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帶賓語的少見)。
c、“毋”“勿”後面的名詞都用如動詞。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時候,“勿”字用於陳述句,意義和“不”差不多。如:齊侯欲勿許。
6、“未”:
“未”和“未嘗”的區別:
a、“未”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等於現代漢語動詞前的“沒有”。
b、“未嘗”是一個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沒有……過”的意思。
c、“未”著重在和將來實現的可能性對比,或和已經實現的事情對比。
d、“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