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十二章經》最快更新 [aishu55.cc]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議第八面,第九章、返本會道。
本經的修學宗旨是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世間五欲果報雖有快樂的感受,但夾雜著貪慾的煩惱,所以五欲果報是躁動不安的。而透過本經法門的修學,所成就的快樂果報卻是寂靜安穩的,因此這種果報在所有快樂中是最為殊勝的,這離欲寂靜是修學佛法所追求的目標。
如何達到寂靜呢?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我們要使這念擾動不安的心安住在大禪定的境界。什麼叫大禪定呢?這主要的內涵有兩個:
(一)甚深見:
這是透過智慧的觀照,觀照這念分別心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內心所累積的無量無邊的煩惱與罪業,都是假借因緣所生,所以它的本性是畢竟空。透過我空、法空智慧的觀照,使這念心從有相的分別,達到離相清淨的意境,這時內心會產生堅定不移的理解,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就是說我們這念具足煩惱與罪業的心,它是因緣所生法,故是畢竟空;諸佛的萬德莊嚴是因緣所生法,所以也是畢竟空。因此我們這念分別心的體性與諸佛菩薩清淨心的體性,究竟是沒有差別。從這種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甚深見,我們就建立了修學過程中很重要的大乘信心,相信無量無邊的煩惱與罪業是可以消滅的。
(二)廣大行:
依止這清淨的信心,我們開始發動持戒修定修慧的廣大行。透過如法的持戒,調伏身口的魔道,這魔道是指罪業,因持戒而消滅殺、盜、淫、妄的種種罪業。進一步修定,這是透過對佛號或持大悲咒的專一安住、相續安住,調伏內心的魔道。總之,透過持戒與禪定的廣大行,降諸魔道。
以上是把本經的修因與證果,做了大綱的說明。
前面的幾章書是說明斷惡的方法,在惡法未生之前,加以預防令不生;對已經生起的惡法,應該如法的懺悔消滅,以下的幾章書是說明修善的方法,第九章的返本會道,是說明修智慧的方法。我們如何契會般若之道呢?這要返本,我們在研究一切緣起法時,要把一切法的根源找出來,這個根源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透過迴光返照我們一念心性,契會般若之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陀在這裡講出修學聖道的兩個不同方法:
(一)博聞愛道:
博聞是能廣學多聞,蕅益大師解釋這廣學多聞,雖廣學多聞但不能隨文入觀,只是強記名言,作為一種口耳之學而已。這種廣泛學習而不思惟消化,不能轉成內在的觀照智慧。
他為什麼願意這樣博聞呢?因他愛道,是出自於對佛法的愛樂追求。換句話說,他並非出於離苦得樂的動機,只是對佛法一味的好樂而已。蕅益大師說,這種好樂追求是一種心外求法,是以攀緣的心來研究佛法。以攀緣心來廣學多聞,結果是道必難會,只能成就一種知識,雖知道名相義理,但心中不能生起觀照調伏的力量,所以無法契會般若之道。
(二)守志奉道:
如果修學佛法是有遠大的志向,蕅益大師解釋這志向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把佛法當作宗教看待,而不是當作一種學術,因為宗教是為解決生命的種種問題,而學術只是知識的研究,這與解決生命的煩惱無關。
所以修學佛法一定要有想離苦得樂的念頭,追求生命增上的目的。依止這樣的出離道心來奉道,奉道是依教奉行的如法修學,則其道甚大,所成就的般若之道,會因守志奉道而增長廣大,內心會從虛妄的分別心,漸生起道的功德力量。
以上說明成就般若波羅蜜的重要因緣。
天台宗智者大師,對般若波羅蜜提出教觀雙運的說法。雖然天台宗的教法廣泛談到五時八教,但智者大師說,學習五時八教時要依教起觀,修觀是天台宗的特色。他把宇宙萬法分成三大類,若觀照以下三個法界,皆可悟入諸法實相:
(一)佛法界:觀佛法界是觀察諸佛所成就的功德莊嚴,如諸佛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及種種的神通三昧,這是觀察佛法界,以佛的功德莊嚴為所觀境。
(二)眾生法界:觀照眾生在生死流轉中所累積的煩惱障、業障、報障,眾生因有種種的煩惱而造作種種的罪業,故六道眾生有種種的差別果報。
(三)心法界:這是觀照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