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歐羅巴運過來的書籍沒有挑選,包羅永珍,要短時間把全部書籍翻譯成漢文不太現實,朕看可以先限制翻譯的書目,從基礎學科開始,以補大明在基礎學科方面不足,其它天文地理、小說戲劇、哲學等,以後再翻譯不遲。”
“是,臣明白了。”樊躍應道。
對西方書籍進行翻譯,王福並不是首創,早在萬曆三十五年,西曆徐光啟和利馬竇就合作翻譯了《測量法義》一書,後來一發不可收拾,徐光啟、熊三撥、李之藻、傅泛際、王豐肅等人展開了對西洋書籍的大規模翻譯活動,或獨立,或與人合作,數十年時間,分別有《表度說》、《泰西水法》、《幾何原本》、《同文算指》、《寰有詮》……等七千餘冊書籍被翻譯成漢語,可謂規模宏大。
只是翻譯這些書籍的徐光啟、李之藻等人雖然都是官員身份,他們在朝中權利卻不大,自然也成不了主流,這些翻譯過來的大多數書籍都只有小規模刊印,對於當時計程車子來說影響不大。
直到弘光七年,朝廷大興教育後,一些基礎知識採用了《幾何原本》、《地球表周與其直徑的關係》等書籍的內容,這些翻譯的書籍才開始得到了較多關注。
如今大明要翻譯的書籍不是數百,數千,而是數萬、數十萬,同文館自然也不能小打小鬧,任命顧炎武作為同文館館文之後,朝廷開始下旨招募翻譯人員,首批即招募了二百餘人,這些人當中,除了大部份是大明士子外,還有五十多人卻是歐洲人,其中包括畢方濟、瞿紗微、南懷仁等人。
此時艦隊歸來的熱潮尚沒有散去,藉著同文館對歐洲書籍大規模翻譯的東風,報紙也選出了一些正在翻譯的書籍進行連載,其中介紹地理、風俗的一些書籍得到了百姓歡迎,而介紹科技基礎的書籍則得到學生和技工們的歡迎,剛剛正要散去的歐洲熱潮重新火熱起來。
《大明皇家日報》適時推出評議文章,文章主張“時移事易,與時俱進。”眼下大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變局,儒家文化應有兼收包容之心,將一些過時的理論剔除,對儒家文化再進行定義,最後提出“新文化,新儒家。”的口號。
隨著大明工業化的推進,儒家當中的一些文化已經開始逐漸不適應,不少人早有所覺,如“父母在,不遠遊。”“土農工商”的分類,儒家對於奇巧陰技的輕視等等,只是沒有人系統的提出來,這篇文章無疑是首次提出要對儒家文化進行改造。
《大明皇家日報》一向是朝廷的喉舌,這篇文章一經發表,在士子心中引起激烈震動,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反對者對此捶胸頓足,若不是《大明皇家日報》後臺強硬,恐怕早被人砸了或放火燒了。
'。。'
第四卷帝國東昇第八十九章到東方去
支持者則對這篇文章拍手叫好,不少人很快在報紙上寫文支援,一時之間報紙上滿是《新生活,新儒家》的口號,反對者看出不妙,也開始在報紙寫文,報紙頓時熱鬧非凡,充斥著辯論雙方彼此相反的觀點。WWw。
對於報紙上的論戰,王福並沒有作太多幹涉,沒有後世持續二百餘年文字獄的閹割,儒家文化還有很大的自我修正能力。最主要的,由於大明的重新崛起,華夏文明有著強烈的自信,並不象後世那樣需要對西方文明俯首崇拜,放眼四顧,華夏文明已領先周邊數千年之久,如今同樣領先於有著數千年文明史的歐羅巴,使華夏文明充足的底氣進行自我修正。
其實這種修正在王陽明主張心學時就已經開始,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如今顧炎武等人提出的“經世致用,”無一不對理學進行了批判,這些思想無疑對於當前進行的工業發展有極大好處。
報紙上的辯論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分出勝負,只是新思想已經佔據了上風,經過一番換血,大明官員多出自於官辦學校,他們對於新儒家的提法接受很快,大明的發展大有一日千里之勢。
弘光二十五年時,電報已經鋪滿了大明的各個縣城,做到了縣縣通電報,一些發達的地方已經通到鄉鎮。
對於電報這種新生事務,大明百姓完全沒有後世清朝時百姓的那種愚昧,認為電報要吸收人的靈魂才能將資訊瞬間傳遞千里,而是對電報持熱烈歡迎的態度,每當電報通到一個縣,縣裡電報房外當天就排起了長隊,他們爭先恐後對遠方的親人傳送電報,絲毫不顧電報高達每字一角銀幣的高價。
弘光二十五年,皇家電報公司以驚人的一千二百五十餘萬兩白銀收入,成為大明除中央銀行外,第一家年收入過千萬兩白銀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