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峰口右側陣地發動全面攻勢。中國軍隊官兵堅決迎擊,派出一個營的兵力由左翼包抄日軍,巧妙地挫敗日軍的這一次進攻。日軍不甘心就這樣敗下陣,下午4點鐘,日軍轉攻喜峰口的左側陣地,中國軍隊奮力抵抗,將其擊退。喜峰口高地上29軍的戰旗高高飄揚。
前線總指揮趙登禹冷靜分析整個戰局與形勢,認為不能因暫時獲得一些勝利而滿足,要連續作戰,乘敵不備,再次全線出擊。3月14日,中國軍隊開始行動,各部分頭出擊,閃電般地衝入日方陣地,充分發揮大刀的威力。因為是拂曉時辰,敵人還在酣睡之中,又一次遭到突襲,許多日軍當場被砍死,倖免一死的則抱頭鼠竄,中國軍隊採取速戰速決的戰術,在殺傷較多的敵人後,各部迅速撤回自己的陣地,這次戰鬥效果很好。
此次爭奪戰規模雖小,卻是“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人還沒有遇到過的頑強抵抗,尤其是已經被佔領的陣地又被中國軍隊奪回,那真是罕見。趙登禹率部奪回喜峰口陣地,這仗打得非常艱苦。第一,敵人火力強盛,侵略者氣焰熾烈,再加上在中國戰場無往而不勝,更增加了士兵的勇氣。第二,喜峰口長城前後,北坡較平緩,易攻難守,長城內側向陽之面都是陡峭石壁,敵人佔領山上,向下進攻勢如破竹,中國軍隊仰面而攻,兵家所忌。中國軍隊之所以在這被動的情況還能夠取勝,這不能不歸為兩點,一是29軍長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結果,二是大刀顯了神威。
宋哲元、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等一直以愛國不內戰的思想教育士兵。在喜峰口戰鬥打響之前,宋哲元專門題寫了“寧做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