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1/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酢〖��坎科��1萬美元。邵逸夫算盤一向極精,認為李小龍漫天要價,只肯 出2500美元。並吩咐手下的人,叫李小龍自己來,一切都可安排。邵逸夫 並不認為豐小龍有多麼了得,他是香港的影國帝王,怎容得還稱不上明星 的武師在他面前擺架子。 邵氏“店大欺客”;把李小龍惹火了,宣佈不跟邵氏拍片。 鄒文懷慧眼識珠,認為李小龍是一塊埋沒幹草莽的璞玉,只要稍加琢 磨,就可熠熠生輝,於是派女干將劉亮華赴美遊說李小龍,嘉禾出的片酬 是7500美元,低於李小龍最早開的片酬,但遠高於邵氏的出價。這麼高的 片酬,對在好菜塢呆過的李小龍算個小數,可財力緊張的嘉禾,已下了血 本。 1971年夏,嘉禾與四維公司兩家合作,李小龍主演的 《唐山大兄》在 泰國開機。10月推向市場,即轟動全港,李小龍一夜間成為功夫巨星。該 片在香港連映三星期,創下350萬的全港影院票房最高紀錄!遠把邵氏的最 高票房紀錄拋在後面,六叔大跌眼鏡。 1972年3月,嘉禾又推出《精武門》一片,最初兩週的票房收入已逾400 萬,比《唐山大兄》19天的紀錄還高出50多萬港元。《唐山大兄》與《精武 門》兩片還風靡日本、臺灣及東南亞等地,創利之巨,無片能及。邵氏的 員工,私下埋怨六叔,說六叔大意夫荊州,放跑李小龍,讓嘉禾撿了個熱
… 頁面 170…
煎堆。六叔有苦難言,只好暗自嘆息。 接著,嘉禾與李小龍自創的協和公司合作,由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猛 龍過江》一片。這年12月,《猛龍過江》公映,創下500萬的空前紀錄,鄒 文懷神采奕奕接受記者採訪,大談嘉禾的遠景規劃。這段時間,邵逸夫拒 絕記者採訪,他常把編導找來訓話,要他們推出壓過嘉禾的猛片。這談何 容易?就算有好本子,上哪去找李小龍這樣出色的功夫影星? 1973年,嘉禾與美國華納公司合作,由李小龍領銜主演 《龍爭虎鬥》 一片。由於有華納公司遍佈全美全世界的發行網,該片為嘉幹贏得世界聲 譽。僅美國一地的票房收入,就高達300萬美元之巨(全部投資為80萬美元)。 李小龍也由此登上國際影星的寶座。 非常不幸,李小龍於這年的7月20日暴斃,死因不詳。鄒文懷痛借萬分, 邵氏公司的人,也由此鬆了一口氣。 (詳情請參閱祝春亭著《功夫影帝——李小龍傳》) 然而,當他們睜眼正視嘉禾之時,發現處於襁褓之中的嘉禾,就在這 短短兩年多時間內,成長為小巨人——陣容強大,聲譽日隆,在新界還擁 有一個現代化的製片廠。 事到如今,圈中入便變換口氣:“風水輪流轉。現在邵氏想吞併嘉禾, 都會嚼得牙痛。” 豈止是邵氏吞併嘉禾,而是嘉禾蠶食本該矚於邵氏的市場。嘉禾連連 爆冷,繼李小龍之後,又推出許氏兄弟(許冠文、許冠傑)的笑片。再往 後,又推出成龍、洪金寶等武星,其中成龍演技功夫,不亞於李小龍。嘉 禾財力之雄厚,可從許氏兄弟的《半斤八兩》中窺其一斑,該片在日本公 映,宣傳費就高達500萬港元,結果在日本公映一個多月,獲利甚巨。 1993年,嘉禾向國際市場推出 《忍者龜》一片,獲兩億美元純利,這 一紀錄,大概香港影業在本世紀也無人能打破。 反觀邵氏,在嘉禾市場衝擊波的攻勢下,票房收入日益萎縮,圈中人 一嘆再嘆:“嘉禾上升之時,便是邵氏沒落之際。”到80年代中期,邵氏基 本淡出影業。 龐大的邵氏影城,改拍電視劇,並向小製片商出租。 邵氏在影業上最後敗於嘉禾。但在商業上卻立於不敗之地,他擁有無 線的大部分股權,擁有大批的地產物業。邵逸夫一貫把拍電影當成經商, 他仍是商場的大贏家。 惜才惜財 嘉禾後來者居上,成為影壇的大哥,然而,卻不可像邵氏當年那麼風 光,稱帝稱王。在本世紀,能夠營造出電影帝國的,唯有邵逸夫一人。 他的成功,除奉行經商的原則外,與他愛才惜才,有很大關係。 邵逸夫來港之初,紅牌明星幾乎都控制在電懋旗下。邵氏只有挖角, 首先想到的是林黛。邵逸夫以雙倍於電懋的片酬將林黛“搞掂(擺平)”。 邵氏透過 《貂蟬》、《江山美人》等片,把名氣還不算太盛的林黛,捧得大 紅大紫。 60年代初,邵氏公司的一次慶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