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4/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頻遷廠或增設廠房,飽嘗租房之苦,深知物業之乏。他更看到數百萬 人口擁擠在狹小的港島與九龍,地皮永遠是緊缺的,物業長久是貴的—— 地產業必大有可為,前途無限。 投石問路 1958年,李嘉誠涉足地產。他的資金,來自塑膠業的盈利。無獨有偶,
… 頁面 200…
未來的地產鉅子,差不多都是這年涉足地產。 這一年,李嘉誠靠100萬做啟動資金,在北角營造了一幢12層的工業大 廈。從今日的角度看,那時買地建房真便宜,可也要知道,那時的100萬多 麼難攢積,一個員工的月薪,才200港元左右。 1960年,李嘉誠再次投石問路,在柴灣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和上次 一樣,未等封頂,租戶就盈門。 這兩幢樓是嘗試性的,其時,李嘉誠的主業仍是塑膠。李氏深知資金 來之不易,不敢貿然大展拳腳。他建房以自有資金為主,不足部分再向銀 行貸款。那時地產商紛紛效仿霍英東賣樓花,李氏知道這是以小博大,是 做大生意的捷徑,但他認為這樣仍具風險。那時還出現一批職業“孖展”, 靠銀行按揭專炒樓花,李氏更不會冒這種風險——此非做生意的正途。 李氏的作風未免過於保守。故在初入道的數年間,他在地產界無大的 起色。 地產業一片興旺,地產商與銀行家聯手,把日益興旺的地產業推向癲 狂。1965年初的銀行擠提風潮,使眾多的銀行或倒閉,或被兼併,或苟延 殘喘。多米諾骨牌效應,香港百業受累,深得銀行“寵幸”的地產業首當 其衝,陷入戰後第一次嚴重危機中。 李嘉誠的優勢顯了出來,他未過於依賴銀行,故受損甚微。李嘉誠說: “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我將此作為我的宗旨。” 1967年,香港在內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反英抗暴,後演變成以暴 制暴,香港局勢動盪不安,有錢人紛紛外逃,急於把物業拋售出去。 香港地產有價無市,許多極廉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