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不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趙驥對鄧芝的面試表現非常滿意,決定讓鄧芝肩負起對陣毋丘儉的任務來,原因一方面是鄧芝本身有能力,能幹到蜀漢車騎將軍兼永安軍區司令員位置上的人,沒兩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則是政治上的考慮,荊襄系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彼此間也是有嫌隙和鬥爭的,鄧芝正好可以作為趙驥挖荊襄系牆角的一塊廣告和撬棍,給大家看看我趙驥用人是不看籍貫的,只要你有才幹就行。
當然,不看籍貫只是明面上的話,實際上趙驥還是防了一手的,派給鄧芝的一萬人都是自己一手招募來的嫡系人馬,原屬趙雲麾下的兵將是一個也沒給鄧芝,這樣鄧芝就只有戰時指揮權,趙驥隨時可以一紙文書就把他變成光桿司令,加上吞掉了武關的三千人馬,趙驥覺得自己這回是賺的。
由於趙驥蝴蝶效應的影響,諸葛亮的下次北伐比原本的歷史軌跡提前了兩年時間,時間間隔更短,造成這一現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糧食。
古代制約軍隊進攻時長的最關鍵因素就是糧食,而糧食問題的本質不是產不出足夠的糧食,而是在古代的運輸條件下,絕大部分的糧食會被消耗在運輸途中,所以《孫子兵法》才會說“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認為運糧成本是軍隊實際消耗量的二十倍。
其實二十倍的運輸成本已經算非常低的了,秦始皇派蒙恬攻打匈奴,三十鐘的糧食運到前線只能留下一石,物流成本高達兩百倍。
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孫權非要頭鐵去打合肥了,因為吳軍採取了用大船載糧的方式來降低運輸成本,所以只能沿著有限的幾條水路發起進攻,而合肥正好卡在多條水道交匯的關鍵位置上。
諸葛亮北伐是沒有水路可以利用的,而且還得翻越被曹操稱為“天獄”的秦嶺山脈,堪稱中國歷史上最難的一條補給路線,所以往往需要囤積數年的糧食,才能攢夠發動一次北伐的本錢。
原本的時空軌跡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前三次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間隔內進行的(公元228年冬至229年秋),是在同一個糧食週期內進行的。
第四次是被動防禦曹真從子午谷的進攻,嚴格來說並不能稱之為北伐,而且防守方的糧食消耗要比進攻方少得多,因為可以就近徵收補充。
等諸葛亮再次發動第五次北伐時已經是兩年後了,而且這一戰中蜀漢軍隊的糧食保障明顯不如第一次,在搶收了隴西麥子的前提下,最後仍然躲不過糧盡而還的結局。
現在,因為有了趙驥的支援,諸葛亮不用如原本那般強壓內部反對孫權稱帝的聲音,也就具備了和東吳討價還價的資本,因此從孫權那邊要來了能支撐他再次北伐的糧食。
萬事俱備,諸葛亮已在漢中蓄勢待發,孫權也在築臺準備登基了,而趙驥則按照自己的計劃搶在諸葛亮之前向曹魏發起了攻勢。
趙驥親率大軍進入河東郡和當地駐軍會和,這麼大的動作當然躲不過曹魏細作的耳目,一時間整個魏境風聲鶴唳,曹叡急令司馬懿率五萬大軍出洛陽迎戰,毋丘儉也提兵兩萬進駐上黨郡襄垣縣,視情況再決定是否出壺關南下。
按照參謀部擬定的方案,趙驥帶領大軍在茅津渡北岸紮營,然後就深溝高壘不再前進,鄧芝則分去佔到全部一半兵力的萬人兵馬由此北上,朝著壺關方向前進。
魏軍探馬很快就把漢軍的行動偵查清楚,相關軍情以最快的速度擺在了司馬懿的案頭上。
“子元,你怎麼看?”司馬懿習慣性地先考教起自己的長子,這既是徵詢意見,也是對家族接班人的培養。
司馬師沉默了一陣才答道:“趙驥此舉甚是古怪,他的兵力本就少於我軍,自保尚嫌不足,居然還主動出擊,而且還分兵,這實在是大違兵家之理呀”。
司馬師用手指在地圖上點點茅津的位置又說:“不過趙驥駐軍的地點選得很好,在這裡,他可以佔據地利隔河而守,他兵少補給線又短,久峙於我不利,而如果我軍強攻的話……曹真已經在這裡吃過虧了,父親也很難比曹真做得更好”。
司馬懿點點頭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你在這個年紀能看到這一層算是不錯了”。
司馬師聞言一驚:“怎麼,父親的意思是趙驥駐軍茅津還另有更深的用意?”
“如果我軍不具備野戰擊破漢軍的實力的話,那就只能退回關內分兵守關,而從茅津無論往箕關、函谷關、伊闕關都不遠,趙驥隨時都可以集中兵力攻擊三關中的任何一處,此頗得蓄勢待擊、引而不發之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