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不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小說已經寫完了,終於有時間和讀者老爺們一起交流一下三國時期的幾場著名戰役,今天先聊小說中開篇第一戰——夷陵之戰。
小說裡,主角是借用了教員對三國志中這一戰的批註來實現區域性翻盤的。
我個人覺得,教員批註的戰役規劃是非常高明的,但實施起來的難度也不是一般的大,教員的指揮風格一向是敵人猜不到,就連自己人聽了也會覺得難以置信的那種。
最大的一個困難就是後勤補給問題,當時武陵郡的五溪蠻是站在蜀漢這邊的,但武陵與益州之間沒有可供大部隊通行的道路,萬人以上甚至幾千人的部隊都很難過得去。
這也是關羽一丟江陵,荊南地區就只能選擇投降的原因所在,因為就算堅守下去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支援。
有機會坐火車走渝懷線,也就是湖南到重慶的那條鐵路線的讀者們,可以留心看看沿途的地理條件到底有多惡劣。
所以,劉備讓五溪蠻騷擾荊南,而自己沒有派主力部隊過去的部署談不上錯,在三國時期,入蜀的通道要麼從關中走漢中經劍閣進入平原,要麼走水路,也就是現在的重慶方面進入成都平原,大部隊沒有其它的選項。
鄧艾偷渡陰平的那條路線不算常規路線,鄧艾能成功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軍事以外的地方,鄧艾的做法單單從軍事上來說就是千里送人頭。
小說裡主角的成功是作者給的buff加成,放在當時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一定要成功的話,那必須先搞三灣改編或者贛南三整,這也是教員如此批註的底氣所在。
話題回到對劉備原本部署的覆盤上。
首先,我猜測,劉備的作戰目的其實不是奪回荊州,而是借力打力,想讓孫權陷入到同時與漢、魏兩面作戰的困境中去,逼迫孫權讓出荊州的部分地區給自己。
可曹丕當時剛剛代漢稱帝,出於政治正確的原因,根本不和劉備談判,還把劉備派去的使者直接殺了,而孫權則透過向曹丕稱臣,避開了兩線作戰的困境,這對東吳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外交勝利。
反倒是劉備不得不在攻堅夷陵的同時,還分出了黃權的一萬人防備上庸夏侯尚部隨時可能的偷襲。
第一個結論,劉備在政治和外交上就已經失去了實現己方作戰目的的可能性,哪怕他能在夷陵打贏陸遜也很難收復荊州,後邊的江陵城只會比夷陵城更難打。
第二點是戰役層面的,劉備遇到了一個十分冷靜、極其難對付的對手——陸遜。
陸遜雖然明面上處於守勢,但戰役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劉備幾乎每一步都準確地踏進了陸遜事先設下的陷阱中。
在戰場選擇上,陸遜主動棄守巫縣和秭歸縣,一路後退到夷陵縣,把四百多里的崎嶇山道全部讓給了劉備,大大增加了蜀漢一方的後勤補給難度,即便沒有後來的火攻,在對峙中先支撐不下去的多半也會是蜀漢。
在戰役指揮上,陸遜充分利用了東吳的水軍優勢,不斷沿江襲擊蜀漢長達四五百里的補給線,所以劉備只能沿江分兵下寨保護己方脆弱的補給線。
後世很多人都批評劉備沒有水陸並進,我覺得不是劉備不想,而是他根本做不到。
第二個結論,劉備在戰役層面完全處於被動,始終讓陸遜牽著鼻子走,不是劉備比網友們蠢,而是陸遜實在太厲害,在這種對方几乎可以說是打明牌的戰役指揮面前,就算換個人來指揮,也很難做得比劉備更好,除非他及時撤退。
第三點就是具體的戰術實施,也就是火攻。
陸遜的決勝戰術有點像二戰太平洋戰場上麥克阿瑟的“蛙跳戰術”,他針對上一點提到的劉備分兵下寨的致命錯誤,從水路運兵繞開夷陵城下的漢軍主力,直接重點進攻漢軍主力後方的別寨,採取了隔一寨燒一寨的戰術,使得東吳始終在區域性上保持了以多打少,而漢軍根本無法收攏集中兵力。
屯兵山林避暑其實是劉備犯下的最不起眼的、最小的一個錯誤了,因為即便陸遜不採取火攻,漢軍沿江所立的別寨也不可能擋得住吳軍主力的強攻。
第三個結論,劉備哪怕能在具體戰術上玩出朵花來,也無力改變夷陵之戰的結局。
總結一下,夷陵之戰是在戰略、戰役、戰術各方面都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強行開打的一場必敗之戰。
以上是我個人對夷陵之戰的看法。
《驥行三國》的初稿裡,主角是和劉備一起出夷陵的,後來才改成了主角單出武陵,不知道讀者老爺們有興趣看看不,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