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3/4頁)
北方刷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惜這一切。在這上百封來信中,我不得不提到的是,一位天津的張聚賢先生給我的來信,他對我這本書的厚愛令我感動,我能擁有這樣的讀者朋友,真可以說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作者了。那是一封幾十頁有上萬字的信,用漂亮的鋼筆字書寫,信中對我的這本書,從內容到形式提出了非常具體而中肯的意見,甚至具體到書中插圖的位置安排,目錄的編排體例,各類標題的字型選用我不曾希冀自己能夠寫出讓所有人都能認同和喜歡的書,但在這世上,只要有人,哪怕是為數不多的人能喜歡這本書,那麼,我就心滿意足了。而這封信帶給我的又何止是心滿意足呢?那是一種我想都不曾想到的一種快樂!
當然,在這一年裡,還有許許多多的朋友幫助和關心我,我已無法用這有限的篇幅來逐一表達自己的感激,但我想,朋友間是心有靈犀的,我心中對他們永遠的美好祝願,他們是會感受到的。
第五部分:愛的沃土 愛情滋養在這裡
第二版後記(2)
二
在這本書問世的一年裡,孩子們的情感世界又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網路世界在給人們帶來諸多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網上聊天功能所引發的網戀,不僅影響了一些成年人的情感世界,也進入了一些孩子們的情感領域。原本就對愛情沒有明確認識的孩子們,面對虛擬世界裡的情感,往往在“隨著感覺走”的同時,比現實世界裡的所謂“早戀”走得更遠。
當我面對相關媒體披露的有關這方面的報道時,當我直接或間接地瞭解到身邊的學生在網上被“情”所困時,我覺得教育不能對這些問題無動於衷。當孩子們把這些“網戀”當成愛情,當孩子們把自己的“早戀”誤以為愛情,我們應該只知道去指責孩子們嗎?我們難道不應該想想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呢?
不準“早戀”,不準“網戀”!這樣的禁止能有效嗎?事實已經證明,不僅無效,而且有的因此而釀成悲劇。就拿“早戀”來說,這“早戀”的提法至今也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吧,我們的教育面對這個問題也採取了許多辦法了吧?可對這個問題解決了多少?解決的又怎樣了呢?無需我說,有目共睹的事實已經給出了答案。不僅是我眼見耳聞的事實,就從我收到的上百封學生來信中所讀到的事實材料,都說明了我們的教育在面對孩子們的情感世界發生的問題,仍然顯得有些無能為力。甚至在一些教育者的所謂的“好心”的解決中,傷害了孩子們那尚未成熟的心。當我們這些成年人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地試圖懲治孩子們的“不軌”行為時,我們恰恰忘記了教育的根本使命,忘記了教育應該在履行將自然人培養為社會人的神聖職責時所應遵循的原則。
想起了在這本書的一次座談會上的幾位中學生的發言。“愛就像奔騰的潮水一樣,我想問一下老師,如何在愛未萌發之前使它化做涓涓溪流,而在愛情迸發之後來
‘大禹治水’的?”這樣的詢問,不正是來自孩子們心中對教育的一種真誠的呼喚嗎?可我們的教育是否聽到了這來自年輕心靈的呼喚呢?是否因此而反思自己呢?讓我們再聽聽孩子們對我們教育的質詢:“我覺得中學生異性之間情感的禁區主要是師長造成的。老師把男女生的交往視作洪水猛獸,就像‘一切法律與憲法牴觸者無效’,我們現在是‘一切事情與學習牴觸者不行’。學校裡的男女同學親密一點,學校就會‘三堂會審’。這樣的教育有效嗎?”可以說,這位學生用她敏感的心靈觸覺到了當前教育中的嚴重問題,那就是我們只把孩子當作了學習的機器,而忽略了人的成長過程中的情感因素。所以,當老問題還未很好解決而新問題又出現的時候,我們的教育顯得手忙腳亂起來。
於是,當一些孩子出現了個別的“越軌”行為時,我們又匆匆忙忙用“性教育”來救急,卻沒有意識到,生物利己主義的教育功能是有限的,它是不可能從根本上去杜絕“越軌”問題的發生的。對“越軌”行為的防範和制約,只有靠道德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這樣一個重要的命題,也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烏干達15年道德教育的結果所證明了的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命題,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沒有被人們認真地思考和接納。在這方面,我們的教育所表現出來的是急功近利,而缺少因勢利導的長遠觀念。而我提出的愛情教育,正是試圖從情感教育入手,以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從而解決孩子們青春期的情感問題。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人的各種情感中,首先是愛情對人的道德面貌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