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2/4頁)
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鎮的大農莊,把所得的1500萬盧比存入了在梅赫蘭銀行的帳戶。他稱這是“合法的”交易,“總統顯然是誠實和正直的”。貝·布托也指責謝里夫的這一指控是別有用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4年8月23日,謝里夫在巴佔克什米爾的尼拉布特鎮舉行的大規模群眾集會上的講話,又使貝·布托在巴印關係上處於極為尷尬的境地。
在這次集會上,謝里夫說,印度如果對克什米爾發動進攻,那將在南亞引發一場核戰爭,因為印巴兩國都擁有原子彈。他還宣稱:“我證實巴基斯坦已擁有原子彈。”謝里夫的講話立即引起了與巴基斯坦長期對立的印度政府的強烈反應。印度外交國務部長庫爾希德當天在議會指責巴基斯坦“企圖透過使用核武器來解決兩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分歧”,他要求國際社會迫使巴基斯坦放棄核計劃。他宣稱:“印度政府將堅決果斷地挫敗針對國家安全的任何威脅。”同時,印度總理拉奧在接見執政的國大黨議員時更為直截了當地說,印度必要時可迅速組裝一枚核武器反擊外國威脅,“核能力和實際應用核武器之間的差別甚微”
謝里夫不負責任的言論使本來由於歷史爭端彼此猜疑、互不信任而業已非常緊張的印巴關係進一步惡化。貝·布托總理怒不可遏地駁斥了謝里夫,她要求議會立即就謝里夫關於巴基斯坦擁有原子彈的說法進行辯論。巴基斯坦外長艾哈邁德·阿里說,謝里夫的講話是旨在推翻貝·布托政府的運動的一部分。總統萊加里也說:“謝里夫目前根本不接觸巴基斯坦核計劃的最新訊息,他不該發表這樣的講話”他強調說,巴基斯坦要求核能源為和平目的服務。
針對猛烈的批評,謝里夫本人則辯解說:“承認巴基斯坦擁有一枚核彈主要是為了阻止印度對克什米爾的進攻,同時也是為了阻止貝·布托政府在核問題上作任何妥協”一向拿巴基斯坦的“核問題”作文章的美國政府的一位高階官員認為,謝里夫的講話同巴基斯坦國內的政治鬥爭有關,因而不能當真看待。
謝里夫不負責任的講話不僅影響了巴印關係,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貝·布托總理為穩定國內局勢所作的努力。從1994年11月開始,在全國最大的城市卡拉奇發生了持續不斷的暴力活動。猖撅的暴力活動給反對黨以批評貝·布托政府的口實。謝里夫指責貝·布托行動不力,聽命於她的丈夫阿希夫·扎爾達利,而扎爾達利是卡拉奇市腐敗無能的政府官員的後臺。曾任看守政府總理的賈託伊和馬紮裡也倒向了謝里夫一邊,指責貝、布托。巴基斯坦原教旨主義政黨伊斯蘭黨也表示願與謝里夫結盟,共同反對人民黨政府,人民黨在西北邊境省和旁遮普省的勢力受到了威脅。
此外,在巴基斯坦正在悄悄地發生的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經濟城市的崛起。經濟城市的崛起對貝·布托的人民黨十分不利,而對代表城市工商實業家和中產階級利益的反對黨謝里夫的穆斯林聯盟有利,為其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的源泉。
70年代初,人民黨登上政治舞臺後初次參加巴基斯坦大選就以其勃勃生機贏得知識階層的信任,也受到非穆斯林的少數民族和主張進步人士的歡迎。當時人民黨在城市裡有更多的發言權,成為旁遮普和信德兩個人口大省中最受歡迎的政黨。在1988年大選中,人民黨仍贏得眾多群眾的支援。但到了1993年大選時,情況發生了變化。過去拉合爾、拉瓦爾品第、費薩拉巴德、木爾坦等工業城市的選民都投人民黨候選人的票,而這次卻偏愛謝里夫派穆斯林聯盟的候選人。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最近幾年謝里夫以一個嶄新的城市實業家的面貌出現在政治舞臺上。1990年謝里夫上臺後,力主經濟改革,取消限制,實行自由化、私有化,使巴基斯坦經濟有了一定改觀,引起世人矚目。他的穆斯林聯盟也代表了新興的工商實業家及與他們相關的中產階級的利益,得到了他們的擁護和支援,而這個階層是城市的主導階層。
貝·布托的人民黨的支持者主要來自地主勢力起支配作用的信德省和旁遮普省的廣大農村,成為代表地主和貴族利益的政黨。貝·布托在議會中的席位不代表城市中心——卡拉奇、拉合爾、拉瓦爾品第和海德拉巴等大城市。如果巴基斯坦城鄉兩極分化日漸擴大,有可能造成“衰落的封建地主與新興的資本主義的直接衝突”。
農村——城市分化上的變化反映了巴基斯坦政治、經濟、社會的新組合。雖然謝里夫派穆斯林聯盟未能獲得議會多數席位,但謝里夫成為1993年大選中受公眾歡迎的領袖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視,他在城市地區崛起的事實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