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一筆令人難解的爛帳。
不過我們今日如回頭仔細分析過去百年的史蹟,則又覺這筆爛帳之中似頗有線索可循。吾人如試把「同治中興」、「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抗戰」乃至中共的席捲大陸,與夫今日正在滋長中的「民主自由」運動等等連成一氣,作一個有系統的分析,我們便發現這些重要史蹟不是單獨發生的。相反的,它們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發生,層次分明的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總運動。而上述諸運動只不過是這一「總運動」的各階段。一言以蔽之,這一個「總運動」便是中國的「現代化運動」--也就是近代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的「轉型運動」①。
世界性的現代化運動
須知此一「現代化運動」並非我國特有的現象,它是世界性的。簡言之,便是十九世紀初,西歐工業革命之後,西方文化隨其商業和武力向外發展,引起世界其他文化內部一種改革性的反應。借用湯恩比教授(Arnold J。 Toynbee)歷史哲學上的名詞,那就是文化之間的「挑戰和反應」(challenge─and─response)的現象。
但是西方文化這種「挑戰」,在各民族文化中所引起的「反應」卻各有不同。例如宗教一項,現在對中東、印度、非洲等民族文化仍具有極大的挑戰性。但在我國則已經變成我們向西方文化反挑戰的最好課題。要言之,由於各民族文化本質之不同,它對現代化運動的反應之內容與特性亦各異其趣。
我國現代化的內容與特性
現代化運動反應在我國的內容與特性,又是些什麼呢?筆者不揣淺薄,試歸納之為六大專案如後:
一、獨立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國家形式。此種國家形式是顯然和我國固有的「民無二王」的世界性國家形式(universal state)迥然有別。②
二、工業化和社會化的國民經濟。我國固有的是農業的國民經濟,和不平均的財富分配製度。
三、合乎人類理性,合乎科學,並能適應工業化社會的道德標準和社會制度。我國舊道德和舊的社會制度,凡不能與此三點配合的(例如:「三綱」、盲婚、守節、宗族制度等)均在現代化運動過程中逐漸被揚棄。
四、專精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研究。
五、教育及其工具之普及。
六、民主政治。亦即是一種足以保障基本人權,採用多數決定和法治的原則,用選舉方式產生的政治制度。
舉此六點,我們不是說我國古代學術思想中沒有這方面的學說。相反的,這六項概念都可在我國文化遺產中找到根據。但是那些根據只是少數學者的理想。它沒有成為我們的立國基礎。沒有形成被群眾接受,蔚成一時風氣,而為「舉國和之」的運動。
我們更不是說所謂「西方文明」中已完成這六大項。我們是說在他們的文明中,這六項已成為主題,其整個文化的趨勢是向這一方向發展的。而我國自同治中興之後,在西方文化挑戰之下,也是亦步亦趨向這一方向發展的。不過我們這一發展的原動力則是由西方文化的「挑戰」所產生的罷了。
階段性和「一次革命」論
正因為我們的「現代化運動」是在西方文化挑戰之下發生的,我們「應戰」的過程便十分艱苦。因為要現代化,我們不特要「布新」,我們還要「除舊」。對這項除舊佈新工作的辛酸,知之最深者,實是孫中山先生。所以他說:「革命事業,莫難於破壞,莫易於建設。」反觀我國近百年來現代化運動的史實,和各種形形色色的運動,無一而非這項「除舊佈新」工作之中,「破壞」和「建設」所引起的。由於這些運動性質之不同,它們也標誌出我國現代化運動中顯明的「階段性」。
試讀我國當代各大思想家和革命導師們的言論。我們便知道他們多數是隻看中了這一「現代化運動」整體之中某幾個階段,或某幾項課題,因而只注意某幾項工作,而忽略其他各項。如早期搞「夷務」或「洋務」的人,他們只看中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船炮政策。
但是後來亦有少數「先知先覺」,看準了今世現代化的潮流而主張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通盤的現代化。不過這些人,多為「一次革命」論者,他們主張把這「現代化」的百年大計「畢其功於一役」!
孫中山「心灰而意冷矣」
孫中山先生便是這樣的一位。辛亥革命之後,他老人家便立了一個九年計畫的「革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