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2/4頁)
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委和劇組人員來說,當然都是一種精神鼓舞,他們又重新調整了演員陣容,增刪了一些與滬劇發展的不同情節,由該團的著名演員譚元壽扮演郭建光,馬長禮扮演刁德一。1961年1月,又趁著文化部安排上海人民滬劇團到京演出《蘆蕩火種》的機會,劇組的人員匆匆趕往劇院,每天晚上都進行重複觀看,然後,第二天白天在一起碰頭,再進行反覆地切磋、研究,暢談觀摩的體會和感受,發表各自的建議和意見。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加工,在經過重新排練的這出《地下聯絡員》的戲中,無論從劇本、導演還是到表演、音樂,都在原基礎上得到了明顯的改觀和提高。劇組人員還認為,《地下聯絡員》劇名太單一,其中主要角色不但有聯絡員身份的阿慶嫂,還有新四軍教導員郭建光,以及基層的革命群眾沙奶奶,所以,還是滬劇原名的《蘆蕩火種》最為貼切。當年的3月底,彭真等北京市領導人經北京京劇團的再次邀請,重新審看了煥然一新的易名為《蘆蕩火種》的京劇,不但對正宗的京腔京韻依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且對同一題材、不同劇種所表現出來截然不同的觀感效果也大加讚賞,並立刻批准對外公開演出。
1964年4月,北京京劇團的現代京劇《蘆蕩火種》,在北京正式公演,並同樣造成了與滬劇一樣的轟動效應,無論是劇中珠聯璧合的京劇名家所組成的強大的舞臺演出陣容,還是相同或區別於滬劇的情節發展,乃至極其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臺佈景設計,特別是在劇中郭建光的唱段“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盼望著勝利歸來的偵察員”、郭建光與沙奶奶的串唱“你待同志親如一家”、阿慶嫂和胡傳魁、刁德一三人唱段“智鬥”、阿慶嫂的唱段“遠走高飛難找尋”、“定能戰勝頑敵渡難關”、郭建光等人合唱“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沙奶奶的唱段“沙家浜總有一天會解放”,由於唱腔優美,朗朗上口,很快在民間像流行歌曲一樣流行開來,並廣為傳唱。阿慶嫂特殊身份的人物角色和與眾不同的鮮明形象,連同膾炙人口的“智鬥”一起,影響甚遠,該劇一連演出100餘場,盛況空前。
1964年4月中旬,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即將在北京舉行,江青從上海趕回北京的當天晚上,就前往北京工人俱樂部觀看北京京劇團正在公演的京劇《蘆蕩火種》,對經重新修改的戲,也是深表滿意,並把此劇列入自己正在規劃和萌芽中的八個“革命樣板戲”之內。
1964年4月27日,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陳毅、陸定一、鄧子恢、聶榮臻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張治中等,一道觀看了京劇《蘆蕩火種》。演出結束以後,他們高興地走上舞臺同演員們合影留念,並對此劇讚不絕口。
1964年7月23號,在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毛澤東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彭真、譚震林、康生等觀看了北京京劇團演出的《蘆蕩火種》。在演出結束以後,毛澤東主席親自走上臺去與演員親切握手,併合影留念,還掰著手稱讚說:“阿慶嫂演得好,郭建光演得好,刁德一演得好。”並且還幽默地說:“蘆蕩裡都是水,革命火種怎能燎原呢?再說,那時抗日革命形勢已經不是火種,而是火焰了嘛。”在此之前,譚震林也曾對劇名提出過意見,他認為劇情中的這段故事,自己曾有親身經歷,當時的革命形勢已成燎原之勢,再用“火種”顯然給觀眾造成一種過於單薄、軟弱之感。為此,毛主席專門對此劇親自做出三點指示:第一,要鮮明地突出新四軍戰士的音樂形象,要加強軍民關係的戲;第二,原滬劇《蘆蕩火種》的結尾,是新四軍利用胡傳魁結婚,化裝成吹鼓手、轎伕,搞出其不意地襲擊。最初改編成京劇時,也是這樣處理的。這樣一來,結尾成了鬧劇,全劇就成為風格不同的兩截子了。應該改為新四軍正面打進去。要突出武裝鬥爭的作用,強呼叫武裝的革命消滅武裝的反革命。戲的結尾要打進去。第三,故事發生在沙家浜,中國有許多戲用地名為戲名,這出戏就定為《沙家浜》。
幾天以後,江青又趕到北京京劇團,親自傳達了毛澤東對此劇的“重要指示”。江青借題發揮強調劇組要重點突出郭建光的武裝鬥爭,為此,把原來已經公演中的結尾處由阿慶嫂帶人化裝成送新娘的隊伍,混進敵人內部,再把胡傳魁一夥一舉消滅的精彩情節,改為郭建光等人養好傷後,配合大部隊殺出蘆葦蕩,出奇制勝,攻打胡傳魁,最後取得全面勝利,舞臺帷幕是一輪紅日在全體扮演正面角色的演員集體亮相當中冉冉升起時徐徐拉合。此外,劇中又增加了郭建光的唱腔設計,讓郭建光真正成為與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