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圍繞故事的各類人物,都是那麼的典型、地道、正宗,殊不知這出戏卻是從上海地方戲中移植改編而來的。這出戏本是上海大公滑稽劇團來廣州演出的保留劇目,由於當時廣東文化部門想拍出一部拿到海外華人區放映的富有廣東地方特色的影片的設想和計劃由來已久,這部《七十二家房客》無論從喜劇特點、人物造型,還是從故事情節,都非常符合上級的要求,且較為適合改編成廣州地方特色的故事影片,故在幾部候選劇目中,《七十二家房客》首當其衝。
隨後,由廣東僑委與上海大公滑稽劇團協商,為保留該團的演出權,由珠影改編拍攝的這部用粵語方言對白的故事片,只能在兩廣地區和香港及海外發行放映,內地不得公映。黃谷柳、王為一將楊華生、笑嘻嘻、張樵儂、沈一樂的原作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大手筆修改,並深入劇情增加了偽公安局長這一角色,把這一人物從幕後轉到臺前,將代號“369”的偽警察這一反派主角,改為依靠偽公安局長和地方惡勢力的一個幫兇,將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和黑暗的社會現實,更加曲折化、複雜化,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的改編,事實證明是成功的,且具有醒世的教育意義。此外,在透過八姑、炳根這對房東夫婦欲攆走七十二家房客,與惡勢力狼狽為奸擬開五毒俱全的“逍遙宮”的經過,以笑料迭出的喜劇噱頭,巧妙有趣的戲劇化處理,從而深化主題,寓教於樂,最後,把眾房客團結一致,與兩夫婦及惡勢力鬥智鬥勇、挫敗陰謀的結局呈現在觀眾面前,達到了喜劇風格與主題思想的完美結合。片頭字幕的演職員表一一列出,也是別出心裁的用一大幅長卷的廣州市井風情速寫畫,來映襯展開,由此足以可見編導的匠心所在。
該片由香港鴻圖公司投資拍攝,珠影廠投入了大量的主創人員,珠聯璧合而成。影片拍竣之後,投放兩廣地區和香港、特別是在海外市場放映,果然大受廣大觀眾的青睞,尤其是海外華僑更是讚不絕口,稱之為“雅俗共賞的喜劇先河”,同時也為捉襟見肘的珠影,既贏得了滿載的聲譽,又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文革”前夕,這部影片被定為“大毒草”,作為“反面教材”在批判大會上放映,但影片濃厚的喜劇色彩,卻時時引發觀看的人們情不自禁地發出的開懷大笑,名為“批判”的影片,反而起到意想不到、始料不及的“逆反效果”。由於該片內容健康,無毒可批,因而取消了批判大會。文革後,中央電影局成立了影片複審小組,為一大批被打成“毒草”的影片平反。《七十二家房客》也被認為是部優秀的喜劇片,可惜是粵語片,於是通知中國電影發行公司出資,請珠影原片導演王為一負責譯製成國語版,在全國公開發行,所以,全國各地的廣大觀眾,才能有幸真正觀看得到這部由文覺非、譚玉貞、陳天縱等粵劇演員和束夷、紅冰、傅伯棠等珠影演員聯合出演的這部諷刺喜劇片。
正是由於這部《七十二家房客》的深遠影響,香港在60年代中後期,也步其後塵地拍攝了根據這部影片改編的同名故事片;多年以後,同樣是根據同名故事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又以另外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用心良苦地延續了這部經典故事影片的藝術生命。所以,《七十二家房客》既是王為一“南國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拓展喜劇風格領域的成功開篇。
“南國片”的風起雲湧,一時間形成風潮,王為一所執導的《珠江淚》、《椰林曲》、《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等一系列的“南國片”,連同影界公認的“三大反特片”《羊城暗哨》、《跟蹤追擊》、《秘密圖紙》這同樣也與正宗“南國特色”的影片一起,在新中國17年的影壇上,形成了一道絢麗奪目的風景線。
1965年,王為一在導演了湖南花鼓戲的兩部戲曲短片《打銅鑼》和《補鍋》之後的第二年,“文革”的暴風驟雨就鋪天蓋地的無情而來。珠影在“文革”的風暴中艱難漂泊,王為一失去了導片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所酷愛的電影藝術事業。可想而知,一旦一個酷愛電影藝術的人被人為剝奪自己的專業,那他的內心深處該是多麼的痛苦啊。
從前引以為豪的從影歷史,在“文革”中通通都成了王為一的大罪狀,日復一日沒完沒了的審查、批判、改造、學習,還有觸及靈魂的批鬥會,都像一根根無形的皮鞭,在猛烈的鞭撻著王為一已經流血的胸膛。新疆的噩夢,人生的煉獄,又這樣斗轉星移般的在王為一的身上重複輪迴。
苦海泛舟,劫後餘生,王為一終於熬到了1976年底“四人幫”的粉碎。他在1977年導演了廣東歌舞匯演的舞臺藝術紀錄片《歌舞》之後,又馬不停蹄地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