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頁)
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形式,從而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其中劇中人的“同一道傷疤同一個仇”、“紅旗舞東風”等唱腔朗朗上口。
早在1964年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山東淄博、青島市京劇團分別就推出了根據著名作家劉知俠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京劇《紅嫂》,頗引人注目。京劇是根據膾炙人口的山東沂蒙山地區廣為流傳的紅嫂義救解放軍傷員的“軍民魚水情”的感人故事改編而成。1970年,江青下令將京劇《紅嫂》改編成芭蕾舞劇,1972年,淄博、青島兩團攜手合作,對京劇《紅嫂》做出了反覆修改。這一“土特產”因要為同一題材的芭蕾舞劇的排練而讓道,山東省京劇團彙集淄博、青島京劇團的主創力量重新接手,由曾經主演京劇《奇襲白虎團》、時任山東省文化局局長的宋玉慶主管,劉世勳等人編劇、殷寶忠導演,張春秋、楊志剛、劉玉銘主演,且更換劇名為《紅雲崗》,作為山東省進京參加文藝調演的劇目,在1975年的3月,接受了江青的嚴格審查。在又經歷一年多時間的深加工之後,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李昂、李文虎執導,黃夫翔、曹進雲攝影,在1976年的4月,將之進行了電影投拍。但該劇的唱腔卻沒有一首能夠流傳開來。
1975年3月8日,為配合慶祝國際“三八”婦女節在全國隆重上映的芭蕾舞劇藝術片《沂蒙頌》,就是從當年山東的淄博、青島及山東省京劇團演出的《紅嫂》脫胎而來。這部芭蕾舞劇由中國舞劇團集體創作演出,程伯佳、張肅領銜主演。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在1973年底就已經投入了拍攝,三個月如期封鏡。但推到兩年之後,經過江青從繁忙事物中脫身審查後,方才正式公映。該片由李文虎、景慕逵聯合導演,曾經拍攝過多部樣板戲的張冬涼聯合曹進雲和韋林玉,三人合作攝影,舞臺佈景、拍攝用光、機位設定,再加上由單秀榮演唱的“我為親人熬雞湯”一首著名插曲,還有劇中女主角英嫂的芭蕾舞造型和亮相,的確為整部影片添色不少。
1975年6月期間,在全國上映的電影《草原兒女》,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傅傑導演、李文化攝影的另一部芭蕾舞劇藝術片。該片的故事取自廣為流傳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真實事蹟,描寫了內蒙古草原兩個兄妹少先隊員在風雪交加的夜晚,不怕犧牲,不畏暴風雪,奮力保護公社羊群,英勇機智同壞分子作鬥爭的故事。影片中也採用了一首抒情的“草原兒女心向黨”插曲,配合兄妹倆優美的舞蹈造型,加上藍天白雲、廣闊無垠的草原風光,給人以非常遐想和陶醉的感覺,這在當時殘酷的政治氣候下,是一次十分意外的藝術恩賜。當年啟用的芭蕾舞青年演員張純增、蔡國波和在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扮演連長的宋琛琛統領全劇演出。1974年3月,影片拍攝完成,因江青加緊篡黨奪權的步伐而無暇審看,直到時隔一年後的1975年5月23日,才正式在全國公映。
江青為了達到篡黨奪權的目的,以自己的所謂的文藝特長,插手和獨霸文藝界,不遺餘力、不惜代價的煞費苦心,借用群眾的智慧和眾多藝術家們的功勞,先後推出了影響全國乃至國外的著名“八個樣板戲”和“六京兩舞”,這些經過多年藝術沉澱和精益求精、凝聚幾代新老戲劇藝術家和其他電影、話劇、曲藝等眾多藝術家以及無數幕後工作人員的心血結晶,經過時間的考驗和實踐錘鍊,愈發綻放出絢麗多姿的光彩,這恐怕是江青之流所始料不及的。這些現代京劇和芭蕾舞劇,千錘百煉,光芒四射,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戲曲和舞蹈藝術的經典和代表作品之一。
在“文革”後期那個特定的非常年代裡,除了家喻戶曉的“八個樣板戲”和整體質量並不遜色的“六京兩舞”之外,1974年,珠江電影製片廠還拍攝了由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主演的戲曲片《沙家浜》;197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用維吾爾語表演的歌劇藝術片《紅燈記》,仍是由擔任過京劇藝術片《紅燈記》拍攝的北影著名導演成蔭再次執導;
1975年,曾主演過京劇《龍江頌》中的江水英的李炳淑主演的京劇小戲《審椅子》,也被拍成電影;還有1976年峨眉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京劇藝術片《苗嶺風雷》等,當然,其影響力都遠遠不如著名的“八個樣板戲”和“六京兩舞”了,箇中原因,顯而易見,一是後來步其後塵的幾部同類戲曲影片,總是按照同一種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和套路,毫無藝術創新可言,沒有任何新鮮感;其二,所選題材多有重複,只是翻來覆去在同一區域變換不同的戲曲劇種和唱腔而已,在藝術創作上求保險、求苟同,毫不敢越雷池半步,無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