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瞬⒂腥巳搜 �1987 年,實行了4O 年的軍事管制被取消,反對黨取得合法地位,但前提是它們必須承諾反共並且支援國民黨收復大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改革大多是蔣經國做出的。他歷任各項要職,1972 年當上“總理”; 1978 年成為“總統”; 1984 年大選獲勝後又連任六年。他以一位獨裁領導人的身份開始他的職業生涯,但也意識到,在國際大家庭中受到孤立的臺灣必須得到島內各界人士的支援。1988 年他逝世後大多數臺灣人都為他志哀。
蔣經國死後,李登輝繼任主政。李登輝生於日本佔領時期的臺灣,曾在一所日本人辦的高中就讀。他在京都帝國大學讀過書,戰後取得了康奈爾大學農業規劃專業的博士學位。此後他在國立臺灣大學任教。1972 年他擔任某部部長,成為蔣經國的親信。1978 年成為臺北市長,1981 年任臺灣省長,1984 年蔣經國連任後他成為“副總統”。李登輝上臺後承諾繼續執行蔣經國的政策,包括收復大陸、統一全國的“大業”。李登輝是一位基督徒。他曾經說過,退休後希望做一名傳教士。1945 年後另一種塑造臺灣歷史的巨大力量是令人矚目的經濟發展速度。二戰結束時,臺灣島的農業古主導地位,到了1988 年,臺灣被改造成一個城市化程度相當高的工業化地區,而臺北則成了人流如織的世界大都市。臺灣人口也從1950 年時的大約800 萬上升到1988 年的約2 儀X )萬。國民總產值則從1 945 年的極低水平躍居1960 年的81 億美元,1986 年更達到726 億美元。80 年代,臺灣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臺灣經濟的成功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日本佔領期殖民當局的遺澤;臺灣人民的工作能力;掌握技術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大陸移民的湧人;國民黨扶持經濟發展的政策;美國對它的援助及與之俱來的自由市場方式;以及向它開放的世界市場,特別是消費了臺灣出口一半以上的美國市場。
經濟增長是從農業開始的,日本人已經剷除了古地不耕的舊地主,1949 年後臺灣政府決心將佃農制也一起消滅。先壓低佃戶地租,把公用土地賣給農民,用這筆錢把大土地所有者原先租給佃戶的土地買下,然後再將這些地賣給農民。用公債來償付原土地所有者。在一些主要方面,這場改革和戰後日本改革不無相似之處:來自大陸移民政府和美國佔領軍同屬外來力量;它在這個地區擁有軍事和政治上的絕對控制權;它與當地利益枚關;它的目標只是建立一個穩定、保守的農村社會:這個目標達到了。臺灣當局同樣也鼓勵農民成立農會(這種日古時期的組織形式得以繼承下來),推廣農業科技教育,新種子和化肥的使用,以及農村手工藝產品的製造與農業合作社的建立。整個50 年代臺灣農業始終大步前進。
臺灣的製造業直到50 年代以前還是滿目瘡咦。最初當局的政策是要穩定局面,不久,50 年代美國向臺灣提供援助,臺灣當局目標遂改為促進經濟增長。臺灣當局政策的轉變以1953 年開始的第一個四年討一劃實施為標誌。幾十家以前由日本人創辦、後來在1945 年被政府沒收的企業開始轉讓給私人企業家。這些人多為和政府有聯絡的大陸移民。同時,一些新興產業如麵粉加工業和紡織業也已起步。50 年代晚期時工業產量增加了一倍,增長點大多集中在為臺灣消費者提供日用品的輕止業。印年代中,出口工業也發生了更深層次的轉變,政府取消控制並歡迎外國資金進入臺灣。美國和日本公司的投資均相當可觀。外國企業可利用臺灣高素質的廉價勞動力,而臺灣勞動力也從中學到了新技術。60 年代新興工業的中心是消費性電子產品。6O 年代後期,越南戰爭刺激了臺灣經濟的迅速發展,當時的情況和朝鮮戰爭促使日本經濟快速恢復一樣。新興工業城市從農村引進勞動力,但即便如此,直到70 年代中期勞動力市場還是求大於供。勞動力的缺乏導致工業結構從勞動力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轉化,鋼鐵和化工工業就此發展起來。80 年代湧現了新的工業大潮,快速發展的領域包括計算機、汽車製造和軍事裝備。1988 年,臺灣國民總產值達到950 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4820 美元,後者是中國大陸的10 倍。
臺灣歷史中最後要提到的方面是它和世界各國的聯絡。這可分三個階段闡述:
第一階段:1945 年到1950 年,臺灣是國際社會中無人過問的“孤兒”。當時美國想讓中國內戰的塵囂早日歸於沉寂,就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