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 世紀越南國力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越南國小地狹,北部的河內三角區曾是歷史悠久的人口、生產和權力中心。後來西貢南部的泥公河三角區受到了接管,該地相對比較落後,不過是越南擴張國土的前沿。而阮氏王朝新都順化位於一片狹窄的沿海耕地上,則擔負著融合南北、統一全國的任務。從社會環境講,由於存在著非越南的少數民族,統一受到了阻礙。越南處於印度影響下的東南亞和中國兩大文明的夾縫中,很難像中國那樣獲得民族和社會的一元性,與朝鮮和日本相比也差距極大。儒家政權及其官僚制度模糊了村社之間極大的差距,但是無法依靠一批受到正統思想灌輸的鄉村精英或紳士階層在效忠朝廷的同時治理鄉間。雜棵性的教派極易興起並滋生力量,同時地方豪強還擁有私人武裝。
法國的入侵
由於越南海岸邊境線太長,更是難以控制,在法國傳教上的努力下,天主教遂穩步發展起來,對此阮氏王朝的統治者幾乎完全無能為力。在外國積極進行了兩個世紀的基督教漢化活動之後,基督教在當地深人人心,其教眾超過了在中國的教徒人數,同時,在政治上、村仇械鬥等方面也都受到基督教深刻的影響。阮氏王朝是在儒家道德原則的基礎上透過嫡長制度進行統治的,現在統治者及其保守派支持者都日益感到國外宗教的威脅。他們對此進行了抵制。直到1860年的20 餘年中,約25 名歐洲傳教士和300 名越南傳教士,還有大約3 萬越南教眾在這場宗教迫害中被殺害。這為法蘭西帝國的建立者提供了一個求之不得的侵略機會。
法國一直苦心孤詣地試圖與英國並駕齊驅,但是由於對發展外貿缺乏相應的興趣,野心勃勃的拿破崙三世轉而大力提倡在東亞傳教以擴大影響。法國曾在1857 年至1860 年與英軍一同進犯中國,同時還入侵越南,並於1859 年佔領西貢,然後又攻下了西貢周圍的三個省。隨即越南南部發起了抗法起義。越南官員逃走了,這樣法國無法透過他們進行統治,因而只能直接進行統治並建立了交趾支那(Cochin China )殖民地。同時,法國看到有可能在淚公河上同中國進行貿易,於是從1863 年到1864 年在柬埔寨附近建立了一個保護領地。法國主要透過法國海軍才得以佔領南部越南。商人那時幾乎還未出現。傳教士只起到了輔助作用,從1866 年到1868 年在泥公河一帶的地理考察充分激發了法國民眾建立印度支那帝國的興趣,但是考察結果只是表明無法經泥公河進入中國西南進行貿易,這樣一來,法國的興趣就轉移到了從東京(北析)走紅河一線。在這裡,法國侵略者在同英美爭奪霸權的同時感到重振了法國的雄風。
中法戰爭
19 世紀80 年代“安南”(即中國和西方所稱的越南)同時接受法國和中國的統治。由法國治理,是奠定在1874 年法越條約的基礎上,而由中國治理,則是基於越南統治者自1664 年以來向清政府朝貢約50 次這一事實,(最近兩次朝貢分別是在1877 年和1881 年)。但是法國在南部控制著其殖民地交趾支那(Cochin China ) ,在越南首府順化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在越南北部中越邊境的東京(北析); 10 餘年來陷入混亂之中,中法之間相互產生了敵意。在這裡阮氏王朝的統治不得人心,同時中國的非正規軍隊― 太平軍和雲南回民起義軍隊的殘餘也滲透了進來。隨之產生的混亂狀況使法國未能得到條約中規定的權益,如在紅河上進行貿易等等。越南統治者支援中國非正規軍對抗法軍,又請進中國軍隊來打擊法國及中國的非正規軍。最終法國於1882 年佔領了河內,透過條約在安南建立了一塊保護領地,隨之法國不得不馬上派遣增援軍隊。中國於1883 年越過邊境從雲南和廣西向東京(北折)派遣了正規軍隊,同當地嚴陣以待的法軍展開了較量。1883 至1885 年的中法關係是敵意與談判共存,不僅使人感到眼花繚亂,後世的歷史學家們對此也感到迷惑不解。其中一個極為複雜的因素就是當地政局混亂,同時交戰雙方的議和人員又都受到自己同胞的挾制,一經戰敗,敗方的戰爭呼聲就更加高漲。在同沙俄的伊犁危機中,清政府內閣中已然出現了主戰派。在19 世紀60 年代和70 年代兩次鎮壓起義之後,中國官員有很多是穿著文官服色的老軍人,這些人由於清政府在中亞取得的勝利而信心十足。北京的六七名年輕的學士組成了“清流黨”( “purification clique” ) ,宣揚在外交上要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