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則是蘇童給兩個世界劃出的一條界線。沒有“庫文軒意識”的存在,這兩個世界便難以構成。

不可承受之輕使得庫文軒不得不背上沉甸甸的紀念碑,方可自沉於河底。作為個體的他至死捍衛自己以及其時集體虛擬的,對立的兩重天。庫文軒曾在河裡獲得過生機——母親遇難後裝著他的籮筐隨潮水漂走,他因此與神話掛鉤——鯉魚在河中託著他,庫文軒便是在這種帶迷信色彩的精神環境中長大的。這樣看來,或許庫文軒一代和“庫文軒意識”的悲壯謝幕,正是中國社會祛魅的兆徵。

李某認為,該小說用第一部分《兒子》的第一句(也是僅有的一句)“一切都與我的父親有關”,給《河岸》定調的同時便已經給世界劃出了疆界,此外,還暗示了自己小說的表達方向——以個體意識為標準來劃分兩重天。庫文軒是烈士鄧少香的兒子;庫東亮是庫文軒的兒子,兩代“兒子”是兩代人。庫文軒喪失了個體意識,而庫東亮並沒有喪失個體意識,他們生活在一起,共同親歷了磨難。故事的敘述者庫東亮一句“一切都與我的父親有關”將“我”划進故事的同時,也將“我”劃到了旁觀者的席位。

作品以人倫關係作為故事發生的起點,以人的個體意識作為新標準,以通透的“沒有什麼可抱怨”(見蘇童小說第二段)作為敘事的情感基墊。《河岸》傳達的重點將不再是反思,不再是批判,是具備大胸懷之後用個體意識、個體的擔當來看待歷史,正視我們曾經存在的生活,用健康的心態構建我們民族誌學中遺缺的一頁。

《河岸》告訴我,中華民族是我們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本民族,自己所在的時代負責。再次默唸小說的第一句“一切都與我的父親有關”,發現小說的敘述者“我”(庫東亮)和歷史保持了親切的距離,五味雜陳,但毫無怨尤。是的,“沒有什麼可抱怨”,因為,那“一切都與我的父親有關”。

我隱隱作痛,意識到《河岸》容納的是我們民族,曾經生活在虛妄和迷狂狀態下的許多人——他們的一段歷史或他們的整個世界。

最後我想說,《河岸》是一部可以一句一句讀的作品。每一句話都飽含能量,不準確的比方是把它們稱為居里夫人提煉的鈾,或許《河岸》將以原子彈的形式在大腦中爆炸。

《河岸》:混亂如迷的歷史和現實

《河岸》:混亂如迷的歷史和現實

宋 強

面對歷史和現實,我們往往面臨表達的困惑,不得不借助隱喻企圖更深切地加以觸控。蘇童選擇的是“河岸”。“河上”與“岸上”針鋒相對地存在著,“河上”的“一小撮人”是非正常的、落後的、有歷史汙點的,“岸上”的廣大人群是正常的、優越的、沒有“汙點”的;“河上”的人整年漂泊,習慣了被隔離、被排斥,像麻風病人一樣被排擠,偶爾雙足踏上久違的土地甚至會“暈岸”,踏入“岸上”人的地盤還必須接受監督,連岸上的乞丐都可以盛氣凌人地對他們指手畫腳。“河岸”是兩者的分割處、交界處,也是愛恨情仇集中發作的絕佳場地,於是,歷史的謎團、現實的蕪雜在“河岸”紛紛上演。

“我父親曾經是鄧少香烈士的兒子”,當父親是烈士兒子時,他是書記,“我”是書記的兒子,而當歷史被重新描述父親不再“擔任”烈士兒子時,書記成了發誓永不上岸的“河上”人、魚人,“我”則成了“空屁”,“比空更虛無,比屁更臭”。這顯然是對那段非正常年代的隱喻,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時代背景一直延續到80年代,“河上”人的被離棄狀態其實一直存在著,甚至到現在,它仍然壁壘森嚴地矗立在人們內心,“河上”與“河岸”的對立是時代的頑疾。

造成這種離棄狀態的原因是混亂如迷的歷史與現實被無序地操縱。“歷史是個迷”,這是書中不斷強調的判斷,一切人的寵辱悲歡得意失意都與鄧少香烈士的歷史有關。蘇童用看似隨意的幾句話點出了歷史本身的混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傳奇,鄧少香的傳奇撲朔迷離。”鄧少香真正的面目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如何對她進行塑造,那些關於她私奔的、好高騖遠才去鬧革命的說法“嚴重玷汙了女烈士的光輝形象”,於是專門召開批判會肅清流毒。出於現實的需要,傳說中她放在籃子裡逃脫一命的嬰兒被找到,“我”的孤兒父親搖身一變成為庫書記。而很快,歷史被重新翻出,搭救庫書記的封老四原來是土匪,一個假設很快流傳,封老四之所以指認庫書記就是烈士兒子,目的在於“用狸貓換太子的手段,矇騙組織,讓自己的私生子冒充了女烈士的後代。”又傳出,得以確

遊戲競技推薦閱讀 More+
果漾俏美女

果漾俏美女

換裁判
遊戲 完結 7萬字
[hp]指間希望

[hp]指間希望

巴喬的中場
遊戲 完結 37萬字
周汝昌再品紅樓:紅樓別樣紅

周汝昌再品紅樓:紅樓別樣紅

遊戲 完結 10萬字
小受世家

小受世家

紅色風帆
遊戲 完結 0萬字
長嫡

長嫡

誰與爭瘋
遊戲 完結 17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