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革命的理念
跟資產階級改良派一個勁給皇帝上書,要求變法不同,革命黨人直接武裝反抗,康有為所說的那些東西在今天一看似乎都很有道理,當時的中國為什麼不能搞民主?康有為認為當時中國人文化程度低,如果照搬了西方民主那一套就打起來了。可印度文盲比中國多多了,從1947年獨立到現在12次全國大選,沒有一次亂套。民主與文化程度的關係並非如康有為說的那般簡單對應。
革命的理念已經在很多人心裡生根,特別是在留學生中。各地大小起事不斷。
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的學生革命家昊祿貞,回國後在湖北的新軍中服役,利用職務之便,他在陸軍中安插了幾位同志,在士兵中搞宣傳鼓動工作。他和幾位嚮往革命的朋友在湖北省個地方的學校舉行集會,宣傳革命,並散發激進的刊物和傳單。他們組建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組織,取名為科學補習所,冒充學術團體。他們收到訊息,黃興計劃在1904年秋髮動叛亂,就在湖北作了安排以配合黃興在湖南的行動。這是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同時在湖南的六個城市起事,還希望能在湖北、四川、江西、南京和上海得到響應,起義的時間定在慈禧太后的70歲生日,即1904年11月16日,但清廷的耳目偵破了這一密謀,迅即予以撲滅。
1906年12月,同盟會員劉道一發動了萍瀏醴起義。劉道一,字炳生,號鋤非。湖南衡山人,1884年出生,早年曾就讀於湘潭美國教會學校,通宵英語,後隨兄劉揆一參加革命。1904年加入華興會,聯絡會黨,準備起事。起事失敗,流亡日本,與秋瑾等在東京組織十人團。次年加入同盟會,任書記、幹事。1906年,劉道一領導發動“萍瀏醴起義”,義軍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湖南省的萍鄉、瀏陽、醴陵等地區。此次起義的規模很小,只有幾百人左右的規模,很快就被清軍鎮壓了下去。1906年12月,起義失敗,劉道一在長沙被捕。審訊的時候,劉怒斥說:“士可殺而不可辱,死者死爾。”12月31日,被清政府殺害在長沙瀏陽門外,年僅22歲。與後來的武昌起義的影響力相比,劉道一所領導的“萍瀏醴起義”簡直不值一提,但是,正是千萬次這種小規模的反清起義星星之火,形成了後來的燎原全國之勢!當時的同盟會主要領導人孫中山和黃興都很重視此次起義,對劉道一的英勇就義,感到惋惜和悲痛!紛紛寫輓詩悼念劉道一。孫中山寫的七律雲: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尚餘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
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看來,革命領袖孫中山除了極具政治韜略,文采也是極佳的。這首詩算得上是孫中山詩作之中的上品,可惜流傳的並不廣,也許是因為這只是一首輓詩的緣故!詩的一開頭就氣勢不凡:“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有一種氣吞山河之勢,英雄壯志未酬之憾,緊接著的兩句:“尚餘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對於革命事業的堅定,對於頓失戰友的惋惜之情,躍然紙上。最為點睛的是五六句:“塞上秋風悲戰馬,神舟落日泣哀鴻。”把輓詩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對仗之工整,寓意之深遠,堪稱輓詩中的絕句!最後兩句更是寫的異軍突起,壯志凌雲:“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以嶽武穆的豪情自勉,“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孫中山誓要推翻腐朽的清朝,實現烈士的遺願!
女子勝似男
劉道一之後,各地起義風起雲湧,秋瑾、徐錫麒領導的浙皖起義,孫中山、黃興的鎮南關起義和廣州黃花崗起義。秋瑾乃一介女流,30多歲東渡日本留學,參加革命。她手裡隨時拿著把肋插,就是日本武士剖腹用的短劍,時時提醒自己以死明志。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嗎,讓清政府驚恐不安,清政府請求日本政府,限制愛過生活的活動,秋瑾帶領留日學生罷課,並組織敢死隊去公使館交涉。秋瑾回國前發表演說,有人散佈妥協論調時,秋瑾從靴筒裡拔出短刀,插在臺上,以手指道:如果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清廷,吃我一刀。
秋瑾的詩滿是大丈夫之氣:“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休言女子非英武,夜夜龍泉壁上鳴”。秋瑾其人也是充滿豪情。起義失敗後,秋瑾明知自己要被捕,仍然拒絕離開紹興,遣散眾人留守學堂,後被清軍包圍,受盡嚴刑拷打,堅貞不屈,臨行之前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慷慨殉節。
秋瑾自稱“鑑湖女俠”,人說虎父無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