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楊彪死後,留下了一紙真誠的悔過書。這封信一直都錄在史書裡。
和後人以為的不同,這並不是他死後文吏冒名替寫,為劉申粉飾的,這是他親筆寫的。也不是為保全家人被迫寫的。是他自己要寫的。
楊彪在最後的遺書裡面寫著,若有來生,願為天下的太平生,願為天下的太平死。
劉申看過他的遺書之後,吩咐史官把這封信收入史冊。他說:“這樣的明白,和這樣的弘願,應該載入史冊,讓後來的人都看到。”他是為了這個把這封信錄入史冊的,並不是為了粉飾自己,也不是為了貶低楊彪。
在幽遠的時光深處,沒人知道真的發生過什麼。
即使有史書記錄,也沒人知道真的發生了什麼。(未完待續。)
第五百章 厲行節儉(上)
(一)
距離楊彪及其叛黨身首異處、喋血鬧市又過去了若干年。
楊彪的叛亂,證實了在太平年代擁有過分強大的軍力,對天下臣民而言,都不見得是什麼好事。看著被流放的叛黨及其家屬僕從,成群結隊地披枷帶鎖,哭哭啼啼地被押解出京,踏上前往荒涼邊地的艱險之途,有關裁軍的種種爭議,頓時一夜平息。沒有人再敢開口反對整肅軍隊。楊彪一心想要阻止裁軍,但最後,不僅身首異處,家破人亡,而且促成了朝野上下統一意見,堅決裁軍,這恐怕是他生前最不想要看到的結局了。
楊彪的叛黨處理之後,劉申當朝宣佈了裁軍詔令,將龐大的漢軍,斷然裁撤了一半以上的軍隊編制,遣散了2/3的將士。大量青壯勞動力回到了各自的家鄉,給當地的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新回鄉的勞動力,有資金,有體力,有見識,有人脈,有手藝,很快就融入當地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中,全國開墾了大量的新荒地,農業畝產量也進一步提高,大量軍事技術被改造後用於民生,出現了更好用的農具,也形成了連鎖遍及全國的大商號和商號聯盟。國家和人民變得更為富庶,而更多新生兒的啼哭聲,也響徹了全國各地的城市與農村,好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
但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一種好處產生出來的時候,與之相伴的壞處,也就如影隨形地出現了。
全國經濟繁榮,國庫充盈,人民富裕達到鼎盛的時候,有一個幽靈悄然出現在官場當中。這個幽靈,就是貪腐。
建國早期清正廉潔,愛民勤政的官場作風,在一片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當中,不知不覺就發生了變化。官員們的俸祿增加以後,開始追求奢華享受,與地方縉紳競相炫富、鬥富,帶動了整個社會風氣趨向紙醉金迷。
但是,一個人的貪心是永無止境的。每當他有了更好的東西,滿足感只能持續一小會兒,然後,他又會去渴望那些更好的東西,永遠都沒有一個夠。一個人貪婪起來,就像是口渴的人喝鹽水一樣,喝得越多,越覺乾渴。
與俸祿增加相伴隨的,竟然是官員們囊中羞澀的感覺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多的官員,失去了魏國清,乃至顏觀心這些老臣當年的風骨,表面上仁義道德不離口,忠君愛國為民的大道理講得頭頭是道,在劉申面前,一個比一個表現得精明幹練、無私無求,而私下裡都在想法設法刮地皮、雁過拔毛,想要透過做官弄更多的錢,讓子孫後代從此發達!
在這種情形下,貪腐已成為官場的潛規則。耿直清正,廉潔不貪的底層官員,暗中遭到排擠,難以得到重用升遷,許多人不願意與貪腐官員同流合汙,憤而掛冠離職,回家種田。也有一些正直的讀書人,寧可留在民間經商、教書、行醫,不願意參與科舉考試。
(二)
劉申也覺察到了這種潛移默化的變化,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遏制貪腐的苗頭蔓延。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整個宮廷帶頭提倡節儉,例行節約。
“提倡”二字其實不太準確。劉申的宮廷一直都是相當節儉的。身為中宮的皇后,我從做君夫人的時代開始,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想法設法替劉申省錢,儘可能不增加國庫的開支,而維持宮廷的正常運作。節省,是後宮管理永恆的主題。而這一點,也始終得到了汪氏皇太后在生前的理解和支援。
運京的宮城是在傾覆前朝的福王府基礎上翻新建立的,用於封授大典和接待外國世界的宮城門樓和處理朝政的三大殿,幾次擴建後,金碧輝煌,氣派非凡,頗能昭示新朝如日中天的國威國力,然而,帝王后妃日常起居的宮苑卻相當的低調,與前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除了經常要用於後宮儀式的昭陽宮面積寬闊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