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皇三子眼中含淚,跪倒在劉申的面前,他說:“父皇還正當盛年,不要說這些讓兒子心裡難過的話。父皇一定會萬壽無疆的。兒子,領會了父皇的意思,懂得了父皇的心思。兒子,一定做好皇太子的左膀右臂,盡兒子的一生,支援他,幫助他,寬解他,做他的後盾,增強他的力量,讓天下人看看劉氏的風範。”
皇三子說:“請父皇放心,兒子,絕對不會辜負父皇的殷切期望!”
劉申滿意地點點頭,說:“好孩子。父皇相信你們。父皇離開這個世界之後,你們一定都能比父皇做得更好,不會讓天下臣民,對我們劉家子弟失望。”
(二)
劉申和我所出的兒子們,總體上來說,是彼此友愛而團結的。從昌平侯事件之後,他們終其一生,都是互相支援的,沒有成為彼此的敵人和對手。
我們的孫子們,雖然數量很多,但是,也保持了這樣的關係。
這與劉申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在劉申和你身上都發生過的兄弟鬩牆,在我們的後代當中,最終都沒有再重演過,一直到王朝被篡位者滅亡的時候,主幹宗室之間,也依然保持了這樣的和睦與友好。
這是一生裡,我臨終時,深感欣慰的事情之一。
我們的第二個兒子,皇三子,後來,不僅成為了國家倚重的賢良重臣,而且,成了一個有名的詩人。他在輔佐他的長兄統治國家的同時,寫了很多優美的詩歌。在他早年的詩歌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是描寫人們在生命過程中孤獨的心情的。而到了他晚年的詩歌中,這種對於人心普遍孤獨的深入洞察和深切悲憫,就漸漸升華為了一種安處孤獨的平靜與從容。
我很喜歡讀他的詩句。並不是因為他是我生的兒子才會喜歡讀。而是因為那些句子,的確會在很深的地方觸動我的內心。
他寫了一生的孤獨,參悟了一生的孤獨,我不知道這和劉申當年讓他督建陵寢那件事情,有沒有什麼關係。也許有吧。也許沒有。誰知道呢。
我的這個兒子,是死在我前面的。
他在60歲的時候,病死在運京任上了。
已經年逾80歲的我,去他的府第參加了他的喪禮。面對著他睡在棺槨中平靜的面容,我淚水縱橫。現在,他再也不能寫出他母親此刻內心的孤獨了——再也沒有人能夠寫出他母親這一生所經歷的孤獨。那種在80歲時送別親愛的兒子進入墳墓的孤獨。
所以,孩子們,就像先皇想要告訴你們的,不要傾慕權力,極端的權力背後,是極端的孤獨,我也很想告訴你們,也不要嚮往高壽。高壽的背後,也是同樣深刻的孤獨,勢不可擋的、無法開解的、無法言說的孤獨。
所有這些世人渴望的、孜孜以求的東西背後,其實,都有深淵般的陰影,並沒有什麼好羨慕的,沒什麼值得你們去貪求。
它們不管多麼光華奪目,都不過是穿了不同盛裝華服的同一件東西:孤獨。
那種在青春年少時送別深愛的戀人奔赴死亡的孤獨,那種在白髮蒼蒼的時候送別兒孫走進死亡的孤獨。那種雖然活著,但卻無數次地死亡著的,孤獨。
如夢百年,究得何獲?
也許,你們會覺得,我這個老太婆太悲觀了。但是,我告訴你們,這不叫悲觀,這叫如實觀。是符合事情真實狀況的認知。
我並不是因為心上人的死亡才變得悲觀的。我是被心上人的死亡所喚醒,從此才開始學習,如實地觀察事物。
一個人必須要千錘百煉,穿越生命中最深刻的痛苦,才能獲得這樣的認知,從此,定於正見,不再動搖。(未完待續。)
第五百零七章 劉申去世(1)
(一)
不知不覺,和劉申在一起,就生活了數十年。數十年來,我已經習慣了他的存在,習慣了和他融為一體的生活。可所有我們習慣的東西,最後都是會離開我們的。
終於,我們分別的時候也到了。
那一年,進入春末以後,劉申的心疾多次發作,身體變得越來越衰弱,大部分時間都不能處理朝政,一應事務均由外臣打點,由皇太子監國秉政。看著劉申越來越蠟黃的臉色,越來越消瘦的身形,越來越艱難的行動,每個人心裡都知道,皇帝的大限快要到了。劉申自己,對此也非常的清楚。
宮中和外朝都在暗暗地準備著劉申的後事。
就像我不能阻止死亡吞沒我們的父母親,不能阻止死亡吞沒你,我也無法阻止死亡走向劉申。我所能做的,就是強忍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