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番勸說。他逐漸立場動搖,終於猶猶豫豫地採納了群臣的建議,用不太堅定的口吻,下旨給雷士誠,要求他出城營救巴城守軍,解除巴城的重圍。
(二)
雷士誠接到劉言要求他出城馳援巴城的王命後,立刻上書拒絕服從。
他指出,巴城並無重要軍事價值,北漢軍攻擊巴城,不過是想拿那些皇族親貴作為誘餌和人質,調動涇水關的守軍出城,北漢軍隊的大量主力都在等待著打擊出城的守軍。
雷士誠說,一旦我軍主力出兵援救,必然陷入泥潭。
他建議劉言不要急於救援巴城,應命令巴城昭陽候守軍儘量堅持,他擬帶領涇水關騎兵出城,趁北漢圍攻涇水關和巴城,東面的防線空虛,第二次偷襲稽山關。
他認為北漢不會料到他第二次偷襲稽山關。一旦稽山關告急,北漢軍必然回救,巴城之圍必定不戰而解。就算巴城堅持不到那時候而中途失守,用巴城去交換稽山關這樣的重要戰略據點,也是非常值得的。
雷士誠的主意應該說是一個非常英明的主意。如果真的能夠實現,此戰勝負很難料定。
劉言看了雷士誠的信以後,立場再次發生了動搖。
但武陽侯等眾臣拼命反對雷士誠的主張。
武陽侯一派紛紛對劉言說,雷士誠素日和巴城王親一族面和心不和,這是他藉故推脫,見死不救,不肯為王族分憂效死。
他們指稱雷士誠接受了北漢的賄賂,有借刀殺人,消除異己的嫌疑。
劉言正在猶豫不決時,忽又接到報告說,北漢軍突然在稽山關增加了駐防部隊,似乎已經預料到了雷士誠會有領兵再襲稽山關的打算。
劉言聽到北漢軍在稽山關附近的調動軍情,遂不再猶豫,用不容置疑的嚴厲語氣,再次下旨,下令雷士誠必須出城,馳援巴城,自證清白,否則以叛國罪論處。
雷士誠見到劉言的第二道旨意,心情沉重,但也只能被迫奉旨,帶領騎兵,離開涇水關,前往巴城。
一路上,他都在不斷地給劉言寫信,他說,如今天氣燥熱乾旱,北漢軍已經搶先佔據了巴城城外唯一的水源河流,我方援軍到達城外郊野時,沒有飲水,作戰難以持久。
他又稱,如果我部覆滅,南漢軍隊的精銳將會受到沉重打擊,將來的戰局岌岌可危。
他再次勸諫劉言,現在改變主意,返回涇水關堅守,或者改道出擊稽山關還來得及。
他分析了北漢軍隊目前的分佈,認為你不可能抽調到大量的兵力充實稽水關,該關的增兵,可能只是北漢軍故佈疑陣的一個嚇阻動作,未必就真的增加了足夠的兵馬,若實際開戰,我軍未必沒有機會。
劉言看了雷士誠沿途不斷髮來的信件,再一次猶豫起來。
(三)
就在這天晚上,太監總管李妙常對劉言進言,說雷士誠這次一再抗命,形跡可疑,縱然沒有投敵打算,也有愛惜羽毛,擁兵自保的私心。
他勸說劉言不能瞻前顧後地置至親骨肉的生死於不顧,讓天下冒死追隨支援他的豪門士族寒心。
最後一句話打動了劉言。
太監總管李妙常是從小照料著劉言長大的,在劉言的心目中,地位僅次於父親。
在劉氏兄弟的權力爭鬥中,李妙常始終站在劉言一邊,為他出生入死,立下無數汗馬功勞。
李妙常的勸說終於令劉言不再動搖了。
他再度傳旨,嚴令雷士誠不得再以各種藉口違抗王命,不得再放慢進軍的速度,務必快速抵達巴城戰區,解除巴城之困,殲滅圍困巴城的北漢軍隊。
雷世誠無奈,只得死了勸諫劉言改變主意的這份心,硬著頭皮率部繼續前進。
當他們到達距離巴城約40裡的丘陵區時,沿途看到到處都是嶙峋的怪石和焦乾的丘陵,能夠生長的草木也只能在極低窪的地帶偶然可見。
雷世誠的心中充滿了憂悶和不安,對自己和這支軍隊未來的命運,心中充滿了悲涼的哀嘆。但他在表面上什麼也沒有顯露出來,沿途不斷地鼓舞將士們,盡最大的可能,保持著隊伍計程車氣高昂。
(四)
正如雷士誠所料,他們正在走向北漢軍挖好的陷阱。
但你始終記得雷士誠三次不惜得罪劉言為你進言的正直,也記得峒城覲見時他雖然已經對你起了殺心,但卻自我剋制,沒有真正付諸實施的君子仁厚,你並不想要他的性命,你很想能讓他歸降劉申。
於是,你並沒有派陳守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