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名,控制了皇城武力之後……
不過無論什麼事情都是這樣,無論是你事先設計的如何天衣無縫,還得看事情演變成什麼樣,大明朝的武將,文官,甚至崇禎皇帝本人,都沒想到劉白羽會這麼做……
這大明朝的帝師啊,是一個特殊的政治群體,他們一般先做太子的老師,一旦老皇帝駕崩,繼位的太子大都會起用自己的老師,讓他們進入權力中樞——內閣,擔當輔臣乃至首輔。因此,明朝帝王師不可簡單以教師身份看待。他們更是各個時期重要的政治家與國務活動家,其學術思想、政治觀點以及處事方法,不僅影響到皇帝,更影響到明朝的治國方略。
在**王朝時代,知識永遠是權力的附庸。明朝的帝師們,雖然沒有以知識取禍,但在成為內閣輔臣之後,往往與其當皇帝的學生政見不合而導致悲劇,輕者見棄,重者甚至招致殺身之禍。所以說,帝王師在明代,既是一個最顯赫的職業,亦是一個最高危的人群。
明朝帝王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政治群體。這乃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所決定。開國皇帝朱元璋誅殺宰相胡惟庸之後,由此擔心大權旁落,遂永久廢除了宰相制。由皇帝直接管理國事,領導群臣。由於少了宰相這個環節,皇帝便變得格外繁忙。朱元璋於是找了幾位顧問集中在文淵閣幫他處理事務,這便是內閣的由來。
最初的內閣其實就是皇帝一個秘書處,官階最隆者也不過五品。但是,凡入選者都必須是士林公認的飽學之士。演變到後來,凡入閣當輔臣者,首先必須取得大學士的頭銜。但是畢竟不是每個皇帝都是和朱元璋朱棣一樣精力充沛的狂人。所以後來就成為實際上的首相了。
明朝的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每次會試中進士者,必會選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到翰林院繼續深造。凡選中者稱為庶吉士,深造期限一般兩年,優秀者便留在翰林院充任講官、詞臣和史官。這個講官,就是給皇帝授課的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講官都擁有帝師的身份。
所謂帝王師,一般都是先當太子的老師。凡被立為太子的人,便自動獲得儲君的身份。明朝對於儲君的教育相當重視。管理太子的事務機構叫詹事府,與之平行的還有一個左春坊,是專門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門。凡講臣、詞臣、史官這三種歸口翰林院管轄的文臣,都有資格獲選為太子師。凡選為太子師者,時人便以“儲相”待之。
每當皇帝駕崩後,太子登基,一般都會啟用自己的老師進入內閣擔當輔臣乃至首輔。明朝內閣,雖然最初的創設只是秘書機構,但自永樂後期,特別是宣宗皇帝之後,基本上成了國家的行政中樞。其權力與地位均在六部之上,內閣首輔實際上變成了沒有宰相頭銜的宰相。因此,明朝帝王師除洪武、永樂兩朝之外,經歷大都清晰可尋,依次是:庶吉士——翰林院文臣——太子師——帝師——內閣大學士。
明朝帝王師不可簡單以教師身份看待。他們其實是各個時期重要的政治家與國務活動家。他們的學術思想、政治觀點以及處事方法,不僅影響到皇帝,更影響到明朝的治國方略。
但是如果看了大明帝王師是怎樣產生的,就知道劉白羽沒經過大明帝王師的正規程式,其實說穿了,倒是以仙丹作為敲門磚的這一點來說,和那些明朝的方士很像。因此,劉白羽的頭銜也和大明帝王師有很大區別,所以劉白羽的頭銜麼……
“禮部尚書【正二品】,鹽道鹽課提舉司【正三品】,臨清錦衣衛百戶(正六品)劉白羽劉大人駕到!”一個小太監扯著攻擊嗓子喊道。一幫子文官聽了,想笑不敢笑的,皺著眉頭的,都覺得味道不對。
劉白羽禮部尚書的頭銜雖然是虛的,卻是六部之首,明朝禮部尚書,為明朝六部中禮部的最高階長官,別稱“大宗伯”(左右侍郎稱“少宗伯”),負責掌管全國的禮儀、祭祀、宴饗、貢舉、外交、宗教事務等政令,為正二品
身為帝師拿出來正二品虛銜雖然有點勉強,也不算太丟人,三品都轉運鹽使司和這個禮部尚書頭銜並列,就有底不倫不類了。
或許有些人會問,正二品和三品都轉運鹽使司只差了一品,這也差不多不是,就像現在副市長兼任公安局長的都是所在多有不是,很正常啊。
但是,大明朝的官員又有清流和濁流之分,清流是指務虛或者政府核心部門,所謂濁流呢?就是處理實際政務的部門了——如果方便讀者們理解的話,這就等於本朝非實權副部長也是副部,大型國有企業的老總也是副部,後者油水可能還遠遠高於前者,但是兩者的地位卻是天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