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根本矛盾的一面,從建虜的角度來說,徹底收服關寧軍,用關寧軍作為先鋒,才是打進中國的妙方——畢竟滿洲人太少了,根本死不起人,所以要想奪取大明江山,就必須用海量的漢奸部隊,而關寧軍作為大明重點培養,戰鬥力相當強的部隊,能在關內明軍中起到連鎖反應,這不單純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所以關寧軍的利益在於不冒險進攻建虜,並不代表建虜不會積極進攻關寧軍。要知道,建虜的本質是土匪,而且是很窮的土匪。在土匪沒有餘糧的情況下,去搶地主,搶大戶是天經地義的。於是,在建虜驅趕了蒙古林丹汗,重創了東江軍並且使朝1鮮屈服了之後,馬上再次進攻關寧軍。目的同寧遠那次一樣,掠奪物資,也就是打劫。這次,關寧集團和老袁應付的辦法還是查不多,重要人物都縮到寧遠和山海關,其他地方就隨他去了,投降也好,抵抗也好,逃跑也好,我都不理,反正建虜搶的差不多也就退了。(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東江軍了,這個放在以後再說,這裡單說關寧集團)除了一點意外之外,戰爭的基本程序都在關寧集團計算之中,一點意外當然是指錦州的趙率教了,他沒投降也沒跑,而且建虜也沒把他怎麼樣。這個意外給了明廷一個提示,就是在建虜大舉搶1劫的情況下,單單守住一座城堡,哪怕城堡裡有點物資,並不是很難,並不是只有你袁崇煥才能守住的。更何況,錦州不是寧遠,錦州是後修的,八成也是豆腐渣工程,而且位置比寧遠要靠前的多。於是在,所謂“寧錦大捷”後,老袁被遣散回家了。
可以說這兩次關寧集團炮製出來的大捷對明末形勢確實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這兩次大捷之前,因為自己也窮的要死,所以蒙古的親明部落對建虜還是有很強的進攻**的,每次攻擊建虜他們也都報捷,不過明廷要看到首級後才給賞錢。但是這兩次大捷,清楚的告訴了這些蒙古親明派,就是你親明也就是能得到一點賞錢,至於生死存亡這個最重要的層面,人家根本沒把你當回事兒,根本沒當你是自己人。你們的價值,也就是給關寧軍修城堡爭取一點時間罷了。
加上林丹汗戰敗的的影響,在生死存亡之際,許多蒙古部落紛紛轉化立場,或者首鼠兩端,或者直接站到滿清一邊。最直接的就是袁崇煥和滿洲的議和,當然袁崇煥和滿洲的議和不是袁崇煥個人的問題,也很大可能只是袁崇煥的個人策略,但是袁崇煥和滿洲的議和對蒙古人的外交影響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明廷對外態度一向是毫不妥協的,土木堡之後,連皇帝被人家抓了明廷也沒割地求和。對蒙、對日、對荷蘭,明廷的字典中沒有求和這一項)在袁崇煥和滿洲的議和後,在關寧軍龜縮不出,加上滿洲人的壓力之下蒙古親明各部紛紛和建虜妥協,畢竟你大明可以和滿洲虛與委蛇,蒙古部落顯然也可以,這直接埋下了日後“已已之變”的禍根。
這次大捷的真相關寧集團並沒有辦法完全掩蓋,因為一個是影響太大,另外一個就是關寧還是有不少被明朝作為沙子參合進來的外來戶,比如滿桂、比如趙率教。所以,在關寧集團報功後不久,天啟皇帝還是瞭解了真相,瞭解了袁崇煥這個監軍完全失職並且跟關寧軍沆瀣一氣的事實。在對關寧軍投鼠忌器的情況下,天啟皇帝也只能查處監軍了事,而且為了不過分刺激到關寧集團,對袁崇煥也只是免職而已,沒有進行審查之類的動作。為什麼皇帝會顧忌關寧集團呢?我覺得事情是這樣的:
其一、關寧軍的軍閥化,孫承宗任職期間,他並沒有有效的控制住關寧軍,而關寧軍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下,享受的戰爭補貼已經大大的加強了他們的力量,加上後來他們扶植的袁崇煥,他們已經實際的半軍閥化了,這也是為什麼熊廷弼開始的時候提出遼人守遼,後來又推翻自己言論的原因,畢竟惹急眼了關寧軍,人家坐視不理讓滿洲進關,還是直接投降滿洲,都是明朝的滔天大禍,軍閥化以後的關寧地方集團已經不是朝廷能夠用以往那一套僅僅發餉銀能夠控制的了。
其二、山海關又在關寧軍掌握之中,一旦他們學習李永芳之類的漢奸,全面投向建虜,那麼後果的確不堪設想,看看後來建虜的入關就可以瞭解這個狀況。
其三、東江軍的成本也不小,雖然東江軍敢於再艱苦條件下死拼建奴,可是畢竟東江軍來自東北遼民的身份決定了明朝想用他們,就必須管這些逃難遼民的死活,這點讓大明文官們相當不滿,而且這個時候的東江軍還沒有能力獨力面對建虜。但是,毫無疑問的,明廷是打算扶植東江軍以牽制關寧軍的,天啟七年,朝廷就曾打算讓東江軍移鎮蓋州,只不過顧慮東江軍也逐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