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試合格後才能稱秀才,方可進入官學,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在科舉制度已經相當穩固的明朝,明初定製;生員名額有定數;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米六鬥為廩食。
在文風盛藻地方,可能有數千童生參加院試,經過學政和大宗師考核,爭這幾十個秀才名額中的缺額,競爭可謂非常激烈。因為如果沒有被革去功名、亡故、高中帶來的秀才缺額,每個縣就這麼點有功名的讀書人,如果家境不是殷實,不是鄉里的大姓家族,小戶人家能有人考上秀才,已經算很不得了的殊榮。
當然;我說了半天;其實也僅僅是理論上;而且是拿最難考的江南做列子的;如果是偏遠的地方;比如雲貴這種半漢化地區;認字的都沒幾個;學子可能直接就背誦一下論語;就直接是童生;能寫幾筆好毛筆字;就是秀才了;應該說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只要複習半年;做一下針對的適應性訓練;還真就是輕輕鬆鬆的事情。
這各地考試難度;差距如此之大;說實在的;單純從考試角度來看;江南考生因此對其他各地考生不服;甚至要玩科舉壟斷;也不是什麼不可以理解的事情。
而到了明朝末年;由於學田被歷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