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樹草理論:追求樹的高度(1)
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像草一樣活著,你儘管活著,每年還在成長,但是你畢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陽光,但是長不大。人們可以踩過你,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產生痛苦;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來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選擇第二種活著的方式——像樹一樣活著,像樹一樣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只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後,在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樑之才,活著死了都有用。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同學做人的標準和成長的標準。
這就是俞敏洪廣為流傳的“樹草理論”,是俞敏洪給“贏在中國”的一位選手做的一次現場演講示範。該選手是一位美容美髮連鎖學校校長,眾所周知,美容美髮行業的從業人員通常會被人看低一等,所以評委要求這位選手現場演講,鼓勵自己的學生確立良好的心態。由於該選手的演講不盡如人意。於是,俞敏洪應主持人王利芬的要求,將賽場當成講堂,做了這樣一次精彩的即興演講。
“樹草理論”所闡述的不僅僅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對命運的主動抉擇。也許美容美髮業在一些人看來並不是一個體面的職業,不是創業的最佳選擇。但是,俞敏洪希望創業者明白,創業沒有高下之分,只要是合法的,適合自己的,都是好的創業專案。而創業者無論選擇哪一個行業,能否獲得成功,取決於他的創業心態:是選擇做一株卑微的草,還是做一棵參天的大樹。
俞敏洪本人的曲折經歷就是對這一觀點的最好詮釋。
來自江蘇農村的俞敏洪求學之路充滿挫折,1978年,他第一次參加高考,最初的願望是考上當地的師範學院,擺脫下田種地的命運。由於基礎薄弱,他兩次落榜。直到第三年,也就是1980年他才考上了大學。不過,連俞敏洪自己都沒有想到,他竟考進了北京大學西語系。
然而,俞敏洪在北京大學這所頂尖學府裡的大學時光是辛酸多於快樂。如果說他那些侃侃而談、能力出眾的大學同學是一棵棵正在競相拔節成長的小樹,那麼土裡土氣、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他就是一株被遺忘在角落裡的小草。他的大學生涯過得很失落,很壓抑,也很自卑。多年以後,俞敏洪在新東方的課堂上曾以調侃的語氣回憶起那段苦澀的歲月:
進宿舍第一天,我就碰到了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我同宿舍的一個同學——當然那時候還不認識,躺在床上拿著一本《第三帝國的興亡》在讀。我就覺得很奇怪,用很糟糕很難聽的普通話問他:“咦,上大學還要看這種書嗎?”那個同學抬頭看了我一眼,那眼睛裡是眼白多,黑眼珠少。這一眼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幾乎改變了我的大學生活。它給我帶來了兩個後果:第一個,我大學四年感到極其自卑,到最後我什麼都害怕,什麼都恐懼。第二個,它使我知道,一個人要讀很多很多書。
大學畢業後,俞敏洪獲得一個留校任教的機會,成了一名令人羨慕的北大老師。即便如此,在他的內心深處,那份自慚形穢的自卑依然根深蒂固。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興起了一股“出國留學”的熱潮,俞敏洪的很多同學朋友都出國留學去了。俞敏洪也想跟上這一潮流。他為此奮鬥了三年,多次被拒,後來終於有了肯接收他的大學,但是提供的獎學金太少,他為了籌足出國的錢不得不在校外兼職辦英語培訓班,而恰恰由於這一事件,俞敏洪受到了學校的嚴厲處分,以致顏面盡失,1991年不得不辭職離開北大。
日後名滿京城,聞名全國,走向世界的新東方就是俞敏洪在這種困境之下創辦起來的。
1995年,新東方學校已經初具規模,俞敏洪攢夠了出國的費用,擺在他面前的是這樣一道選擇題:A�關掉新東方,圓出國留學之夢;B�留下來繼續做大新東方。
俞敏洪考慮再三,最終選擇了B。
樹草理論:追求樹的高度(2)
經過了幾年的闖蕩,俞敏洪逐漸清醒地認識到,新東方是一項值得繼續做下去的事業。當初他拼命想要出國留學,無非是想活得更有尊嚴、更體面一些,而如今“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新東方這一無意為之的事業讓他如願以償。除了物質上的回報,在精神上他更是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