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錳煺��輳�1582年)間發生“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被部下明智光秀所殺,織田家陷入一片混亂,上杉家這才從九死一生的邊緣上勉強存活了過來。
藉著織田信長死去的良機,上杉景勝也一度打到了北信濃,佔領了昔日武田家的部分領地。但在迅速崛起並完成了統一天下大業的原織田家臣豐臣秀吉跟前,他卻唯有選擇臣服,於天正十四年(1586年)遵從秀吉的意旨,離開了上杉(長尾)族人繁衍生息了百餘年的故國越後,被轉封到了偏僻的東北出羽國的米澤地方。當然,隨同帶著的,還有景勝的養父謙信的靈柩。越後上杉家從此便定居在了米澤,歷經豐臣、德川政權三百餘年的沉浮。時至今日,彼處也依然留存有上杉家族的神社,以及曾經埋有上杉謙信遺骸的墓園。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霜滿軍營秋氣清
回顧上杉謙信的一生,自從少年時遵從兄長之命起兵平叛,到後來雄踞北陸,揮兵與群豪相爭,始終驚心動魄、跌宕起伏。他所活躍的戰國時代——確切地說,是戰國時代中後期——正是日本傳統的武家體系行將發生巨大轉折的風口浪尖,無論他的老對手武田信玄、北條氏康,還是後來異軍突起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乃至豐臣秀吉等人,無不在為著奪取更大的利益而絞盡腦汁。獨有謙信不然,在他三十餘年的戎馬生涯當中,始終都以室町幕府的臣子自居,為一個名存實亡的關東管領的尊嚴去和這些狡狠的對手全力相爭,卻白白錯過了奪取天下的大好時機。
後人把謙信稱作“軍神”,也並不意味著在他身上毫無弱點可言。一如前文所述,與野戰中往往一擊致命截然相反,謙信在攻城戰和持久戰中的表現,卻往往不盡如人意。而他長於軍略,卻不喜歡在戰場以外多動腦筋的性格,也常為武田信玄、北條氏康等人所利用。仔細統計下來,“越後之龍”十七次用兵關東,五次激戰川中島,所獲較之於對手可謂是微乎其微,以致有人曾對他的這些行為作出過“徒勞無益”的評價。
但正是因為他這些在旁人眼中看來顯得有些迂腐、固執乃至於頑固不化的性格特徵,卻使得他在後世贏得了與其他同時代者所截然不同的評價。而不常為人們所熟知的是,上杉謙信其實在治理領國方面,也曾有過值得誇耀的成就。以越後為例,營建金礦、整頓道路、積極開展港口貿易,這些便都是謙信生前創下的功業。再按照後世通行的標準推算,謙信極盛時期,上杉家的年貢大約為九十九萬七千石,這與精於內政的信玄治下的武田家年貢為八十三萬至一百萬石的資料大抵相當,也足以證明他並非人們通常所謂的“作戰上等,治國下等”之輩。而上杉景勝在接手上杉家業以後,也是多虧了謙信留下的這些遺產,才得以擁有繼續對外作戰的財力和物力。
再者,謙信文化修養頗深。除開幼年的恩師天室光育,他後來還曾拜當時有名的儒者山崎專柳齋為師,學習四書五經及老莊學說,又請書法名家、名僧松繕為自己書寫《孟子》全篇,等等。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上洛期間,他更與京都的文化名家廣泛交遊,先後拜訪了關白一條兼冬、右大臣西園寺公朝,向他們求教歌道,並請大納言公光講解《源氏物語》、《伊勢物語》中的不解之處,留下了與將軍足利義輝在和歌會上互相唱和的美談。其後攻打能登國的七尾城期間,他還在軍中即興吟詩一首:
霜滿軍營秋氣清,數行雁過月三更。
越山並得能州景,遮莫家鄉憶遠征。
在一片孤寂中直抒思鄉之情,情景交融,亦可謂是當時武將的漢詩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了。
自上杉謙信初次兵臨關東、繼任為關東管領時便一直追隨著他的太田資正,在謙信死後曾說:“謙信公之人品,八分乃賢者,二分為惡人。恣縱怒氣,行事怪異,是為其‘惡’;除此而外,勇猛而無慾,清靜而無邪,廉直而無私,明敏好察,慈惠待下,喜聞人諫等,是為其‘善’。雖有微瑕,不足掩其輝,實乃絕世罕有之良將。”考慮到其人曾長年隨侍在謙信左右,這樣的評價顯然比旁人更接近於謙信的本來面目吧!後來的日本史學界權威坂本太郎則在其著作《日本史概說》中評價說:“在殺伐無常,狂爭亂斗的諸國武將中間,上杉謙信以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的高節之士見稱,令人感到不愧是混亂中的一股清新氣息。”是此謂也。
只是悠悠關東,越後之夢,如今已經悉數化作過往雲煙,唯有川中島前“越後之龍”鮮衣怒馬的英姿,卻凝固成為了歷史中一個永恆的瞬間,彷彿一位屹立雲端的尊神